您當前的位置:材料 >  >> 
書寫“天路”傳奇 大展“湘軍”風采|快訊

時間:2023-02-01 15:57:52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從茶卡鹽湖到天峻石林,從天空之鏡到喀斯特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勝景奇觀,也締造了“高寒缺氧”“氣候寒冷”的自然環境。由五礦二十三冶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二十三冶)投資建設的青海西海(海晏)至察汗諾公路二標段(以下簡稱西察公路項目二標段)關角山隧道就坐落在這座平均海拔3600米、年均氣溫不到0℃的高寒地帶——青海省天峻縣。

關角山隧道為分離式雙線特長隧道,左線長3638米,右線長3590米,隧道單洞凈寬11米,凈高5米,是西察公路XC-2標段項目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2018年12月份,作為西察公路項目二標段的首開工程,關角山隧道建設攻堅戰正式打響。


(相關資料圖)

五礦二十三冶作為西察公路項目二標段社會資本方聯合體牽頭方,自項目開工以來,強化高位協調,率先實現項目貸款落地,并有序推進PPP項目建設安全、質量、進度等重點工作。全體參“戰”人員無畏艱險,全力攻關,用智慧與血性鑄成鑿巖破壁的利劍,歷經1200多個日夜,關角山隧道終于在2022年12月份迎來全線貫通,實現“天塹”變“通途”的宏偉跨越。

排除萬難

以“奮斗之態”展“湘軍”本色

關角山隧道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寒長暑短,日溫差大,且環境惡劣,施工難度較大。“越是困難越不能妥協!”項目建設者在高原深處發出最堅定的誓言,用“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湖湘精神全力推進工程施工。

受當地環境影響,施工所需砂、石、水泥等材料在天峻縣內無合適供應商,炸藥等火工品市場價格偏高,且爆破作業時間受限……一系列現實問題擺在項目部面前。“我們不能因為材料問題,影響隧道施工進度。”調度會上,項目黨支部書記萬濤強調。為解決隧道施工中的“攔路虎”,萬濤主動請纓,帶領項目團隊在西寧、德令哈、天峻等地來回奔波,市場摸底、尋找資源、協調溝通……在難題上“狠下功夫”。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決了供應商、火工品供應不足和爆破作業不夠的問題。

“前一段時間,工地上來了一名工人,一到工地上就吐得不行,戴上氧氣面罩也沒用,第二天就無奈離場了。”這是關角山隧道建設前期人員流動的常態。初到項目現場,絕大多數人都會出現耳鳴、心悶心慌、呼吸不暢、睡眠困難等強烈的高原反應,導致作業人員流動性大、班組隊伍不穩定。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為保證施工進度,一方面,總包部從四川、福建等地不停尋找合適的后備隊伍,一旦出現作業人員短缺就隨即補充,陸陸續續更換1000多人次。同時,總包部不計成本做好上崗培訓,為隧道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員儲備,確保機到、材到、人到。另一方面,總包部采取輪班工作模式,縮短隧道內施工時間,盡量降低勞動強度,并配備氧氣包、防塵口罩等物資。為保障作業人員安全,大家想盡辦法,克服難題,確保了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技術攻堅

以“實干之勁”啃最硬骨頭

隧道施工,最怕的就是水文地質條件太復雜。關角山隧道屬構造剝蝕中高山地貌,四級、五級圍巖占比高達83.4%,穿越13個破碎斷裂帶,高地應力、突泥涌水、圍巖穩定性差等諸多不利因素導致施工困難重重。總包部團隊組織全體人員精彩亮劍,在青藏高原關角山隧道建設這個特殊的戰場,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技術攻堅“組合拳”。

初上高原時,作業隊伍面對復雜的隧道施工一籌莫展。工期緊、任務重,困局如何破?為確保施工安全,總包部堅持方案先行,結合隧道施工特點和現場踏勘情況,對每一項工程難點進行“科學把脈”“對癥下藥”,先后制訂了《關角山隧道專項施工技術方案》《特長隧道貫通測量技術方案》等專項方案,并邀請行業專家對地質復雜、重難點圍巖等地段進行技術指導。

“關角山隧道內軟弱圍巖地段分布較廣,自支護能力較差,就像一個脆弱的‘雞蛋殼’,稍有不慎就有坍塌、冒頂的風險。”對于隧道施工安全問題,項目經理彭檔高度重視。為此,總包部開展多次研討和實地調研,以“高標準、嚴要求、細舉措”為抓手,嚴格執行“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在開挖前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對軟弱圍巖進行預支護、預加固,為“雞蛋殼”增加結實的“保護罩”,保證掌子面穩定,并嚴格控制單循環開挖進尺,減少對圍巖的擾動,確保施工安全可控。

“我們是踩著沒過腳踝的淤泥進的隧道。”由于關角山隧道洞身巖體富水性較強,“水中跋涉”“泥中行走”成了隧道施工人員的必備技能。為使隧道內防水可靠、排水通暢,總包部采用高原高寒復合式防排水施工方式,采用“以排為主,防、排、截、堵、保溫相結合”的施工原則,嚴把質量關,加強過程控制,在襯砌結構中設置“深埋中心水溝、增設分子振動遠紅外保溫線纜、鋁鎂質保溫板+硅酸鈣防火板”等隧道保溫系統的“三保險”措施,現場施工人員緊盯每個細節,保證隧道內不滲、不漏、不凍脹。

千方百計

以“趕考之姿”繪工程答卷

“開工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一直是該項目團隊秉承的工作理念,并具化到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開工伊始,總包部便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全力保障現場施工“不停步”,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2020年以來,反復不斷的新冠疫情打亂了隧道建設的節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驟然打響,項目建設節點、疫情防控、材料機械配置……如何有效管控和保證到位?從何下手?面對這些問題,總包部多次組織召開疫情防控專題會,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下的安全生產工作。

為追趕工期、搶抓節點,隧道出口工區常態化開啟“五加二”“白加黑”模式,奏響施工大干進行曲。該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坐鎮指揮“解難題”,項目班子成員下沉一線“出實招”,全體一線作業人員鉚足干勁“促生產”……開挖班、車隊、立架班、錨桿班、注漿班、噴漿班等各個班組彼此交替,每個循環10小時,有序開展三班倒作業,24小時不間斷,真正做到分秒必爭,掘進速度不斷刷新。

“隧道內施工不僅要面對缺氧的環境,還要留心隧道內隨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待久了會感到頭暈、乏力。”關角山隧道參建單位負責人李萬云一語道出隧道施工的艱辛。隧道爆破時,為加快進度,項目部多方協調,經專家研究同意,隧道出口工區及時調整施工工序:早上7點第一次爆破,晚上9點前完成第二次爆破;隧道掘進時,為搶抓節點,108名一線作業人員連續270多天24小時不停歇地輪班奮戰在施工現場;隧道換拱作業時,為保障施工安全,管理人員24小時蹲守工區,提供技術指導和后勤服務。他們雖不是點石成金的魔術師,卻讓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關角山隧道建設實現了騰飛之夢。

4年來,五礦二十三冶人馳騁青藏高原,用“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姿態把“最難工程”變成“最佳作品”,合力譜寫了一曲“湘軍”奮進之歌。關角山隧道的全線貫通,為百日攻堅行動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展望未來,五礦二十三冶人將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櫛風沐雨、不畏艱難,加快后續工程建設,為把西察高速建設成為一條優質路、平安路、環保路、廉潔路,貢獻五礦二十三冶力量。

關鍵詞: 施工安全 青藏高原 項目建設 公路項目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