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園,以天地為教室。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9日訊最好的教育是實踐,最美的體驗是探索。19日下午,武漢大方學校小學部師生舉行“以天地為教室,奉自然為宗師”的實踐分享會。會上,班主任用一張張載有美好記憶的照片、視頻帶領學生重溫躬耕于田間地頭的樂趣與收獲。
(資料圖片)
學習辨識、采摘茶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4月17日,武漢大方學校小學部全體師生前往江夏區茗泉谷都市農業產業園開啟一場農耕研學之旅。
在“知辛”農場里,孩子們紛紛變身小農夫,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插秧種田、挖土種菜,切身體會了身為農人的不易,也更加珍視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近距離接觸水牛,了解躬耕歷史。
隨后,孩子們又現身萬畝茶園,他們變身為茶農,背上小背簍和教官一起學習分辨茶葉特征以及如何采茶,在勞動中增長見識,追溯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
了解制茶工藝。
快樂的回憶還有很多。有的孩子變身捕魚能手,各顯神通摸魚抓蝦,一會兒魚蝦就裝滿了一口袋;有的又變身飼養員,與動物做朋友,忙前忙后喂養兔子、小雞、山羊……興之所至,大家還聚在一起現場誦讀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喂養小雞。
該校六(1)班學生范芷萱說,這幾天大家還時常在一起回味勞作的歡樂場景。體驗過采茶后,她才意識到要喝上一口茶真是太不容易了。偌大的茶園里,茶樹種成行連成片,只有上面的一葉一芯才是精華,還要抓緊時節人工采摘,經過萎凋、殺青、揉捻、干燥、精制和包裝等制作工藝步驟。中國的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耐人尋味!
下塘捉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該校小學部校長賈雪琴說,作為行走在路上的課堂,研學之旅是幫助孩子們開闊視野、以研促學、知行合一的良好方式。通過分享會,孩子們將個人的體悟、收獲進行交流、碰撞,從而達到“1+N”的學習增值。
(長江日報記者向潔 通訊員胡濤 王聰)
【編輯:丁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