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連臺戲《雷雨》《雷雨·后》深圳見面會,跨越時代的劇作互文

時間:2023-04-21 17:47:46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一票難求的央華版《如夢之夢》將在深圳上演。4月20日,彩排前,央華版《如夢之夢》主創見面分享會在深圳保利劇院舉行,而他們也同時是連臺戲《雷雨》《雷雨·后》的主創。三劇復排導演張瑞、演員孔維、李宗雷、羅永娟 、 任薪橦等出席見面會。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于1933年創作的經典之作,而《雷雨·后》則是曹禺之女萬方在《雷雨》基礎上的新近創作。與慣常演出形態不同的是,這兩部劇將以連臺戲的方式呈現,觀眾們在同一天下午和晚上連續觀演《雷雨》和《雷雨·后》,用半天時間沉浸在曹禺、萬方父女的對話之中,完成了對人性復雜而微妙的深刻開掘,感受戲劇創作給予的跨越時代的藝術力量。在連臺戲這一方式之下,這兩部作品既展現了“中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基石”,也探索了話劇經典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相關資料圖)

關于連臺戲:曹禺、萬方父女跨越時空的對話

1933年,劇作家曹禺寫出了話劇劇本《雷雨》,它毫無爭議地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雷雨》依然常演不衰,是國人最為熟悉的話劇劇本。而《雷雨·后》則是曹禺之女萬方新創作品。

“《雷雨·后》不是《雷雨》的續寫,而是改編,是萬方用她的文字以她的視角編織出了雷雨夜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故事。”發布會一開始,復排導演張瑞就對觀眾可能會對《雷雨·后》產生的疑問釋疑。“經典巨作《雷雨》常演常新,驚艷驚喜;《雷雨·后》出自《雷雨》,但是不同于《雷雨》。極具張力的《雷雨》,是希臘悲劇式的戲劇,而《雷雨·后》則是從現代出發,去深挖人性,是老樹新花,深入骨髓。”

張瑞表示,《雷雨·后》不僅僅是雷雨夜之后10多年的事,更是多維交織的,非常立體的敘事形式。“有夢境、有閃回,是萬方從她的視角對《雷雨》做了補充,這會是一次很奇妙的體驗,它不僅是活在80年前,也是活在當下。它從現代的角度去看一個所謂的歷史當中的故事,民國時期的故事,但是又不局限于歷史,你會感受到《雷雨》有了新的力量。”

也正是在連臺戲之中,曹禺、萬方父女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觀眾看到更加完整和立體的故事,更加豐富的角色性格和命運刻畫,甚至,通過兩部戲制造的互文,觀眾將會看到《雷雨》這部經典之作新的意義和價值。

關于角色:“每個角色都似曾相識卻又都很陌生”

發布會上,蘩漪扮演者孔維 、魯大海扮演者李宗雷、四鳳扮演者任薪橦都分享了自己對所飾演的人物的思考。現場的演員還評價了第一次出演話劇的許魏洲,表示“他是一個有趣的人”“抓到了戲劇的娛樂性”“他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個耳目一新的作品,不僅僅是從形象上,而且是從他表演的各種可能性上。”

李宗雷表示,魯大海一直以來都是符號化了的,甚至在很多版本中都被刪減了,但在這里,“會看到從來沒有過的魯大海,他是極其重要的一股力量。”孔維則表示,將用一種獨特的外化形式去表現角色內心的起伏與壓抑不爭。

事實上,此前有觀眾在看完連臺戲之后表示,“每個角色都似曾相識卻又都很陌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羅永娟作為《雷雨·后》音樂設計,她參與飾演了歌者一角。羅永娟更傾向于稱呼自己是“吟唱者”。“就是純人聲的現場即興,阿卡貝拉的吟唱。”羅永娟說,“《雷雨·后》有很多轉場的部分,這些都是我在現場以吟唱的方式呈現。與其說我是一個歌者,我覺得更應該是一個吟唱者。吟唱的是臺上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角色的心靈的共鳴。”

就像戲劇傳統中的歌者一樣,她既是一個角色,也不是一個角色;既是故事的一部分,也是故事的外部;既是戲劇的形式,也是戲劇的內容。在發布會的結束,演員們更是共同吟唱了一段《蘩漪之歌》,提前讓現場媒體與粉絲感受了吟唱之中所帶來的戲劇張力。正如張瑞所說,“語言的盡頭可能就是音樂。《雷雨·后》中的每一個轉場,有些是夢境,有些是閃回,有些是回憶,用吟唱的方式代表著劇中人物的情緒和情感。歌者這個身份加入到敘事之中,如何與這些經典角色共存在舞臺之上,又作為一種什么樣的角色來存在?它同時又像是觀眾在看戲。吟唱的歌曲或急或緩或抒情或戲劇,都代表著角色的心情。”

連臺戲《雷雨》《雷雨·后》在探索一種新的敘事的形式,來完成一部跳躍的詩意的多維交織的生命交響曲。張瑞這樣說,“我們在劇中,看到了一個個生命,老年、壯年、青年、少年,看到了愛和決裂,憧憬和掙扎,看到了荷爾蒙的青春,看到了欲望火山的噴發,看到了情感漩渦當中的罪與罰,看到了暴風雨之后的平靜孤寂,看到了破碎虛空……用戲劇來探索自己的生命。”

作為第二十屆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重磅大戲,連臺戲《雷雨》《雷雨·后》將于6月10日、11日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

采寫:南都記者 黃璐 圖片:主辦方提供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