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需保持相對穩定、地產竣工面積增速轉正推動下,家電上市公司一季報或表現亮眼,而這種超預期有望得以延續。
(資料圖)
2023年4月17-18日,家電板塊受業績利好預告推動刺激上漲,其中小熊電器、海信家電兩個交易日均漲停,長虹美菱4月17日漲停。在這之前,三家上市公司均發布了一季報的業績預告,其中小熊電器增長在45%至65%,其余兩家同比增幅也分別在100%及1900%以上。
自2022年三季度以來,家電企業的上游大宗原材料開始出現回調,再加上芯片下跌,成本端出現改善,而這種改善有望持續到2023年二季度,這為家電企業的短期盈利修復提供支撐;再加上3月開始的家電出口變好,家電企業短期的盈利改善可期。
此外,巨大存量“保交樓”或將持續兩三年,在政策支持和房地產企業自身降杠桿、降負債情況下,房地產竣工有望重回10億平方米以上,再加上二手房交易回暖及“帶押過戶”的推進,二手房的成交量或將得以維持,這為家電消費提供了空間。
在行業環境及家電消費政策加持下,家電行業銷售和成本的改善值得期待,從一季度業績預告看,以空調為代表的白電、小家電和廚電開始受益,其盈利存在超預期的可能。
進一步分析如下。
超預期的業績VS低估值
一季報的業績預告掀開了家電股業績超預期的可能。
主營小家電的小熊電器公告稱,憑借創新的產品研發、優質的產品品質和良好的產品體驗,公司一季度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25%至30%,盈利為1.51億元至1.7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4億元增長45%至65%。
而海信家電和長虹美菱屬于大家電的白色家電賽道。長虹美菱主營為冰箱、空調、洗衣機及廚衛小家電等,該公司2023年一季度實現盈利1.05億元至1.35億元,同比增長1940%至2500%。
另一白電公司海信家電一季度盈利為5.33億元至6.25億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100%至135%,主要受益于渠道、產品結構改善、優化供應鏈等。
據中金公司統計,家電股的估值與地產周期密切相關,2009年以來家電板塊經歷了5次地產調整周期;本次調整自2021年開始,時間周期較長,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伴隨地產銷售大幅下滑、部分民營企業債務違約,家電板塊估值明顯下移;2021年,申萬家電板塊指數下跌19.54%,2022年下跌10.44%,兩年的跌幅接近30%,這是非常罕見的。
相對于白酒、啤酒等食品飲料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常見的30倍市盈率估值,多數家電龍頭公司的市盈率不足15倍;從PEG角度看,上述食品飲料龍頭常在2以上,而多數家電龍頭尚在1附近。
受2022年年底的疫情管控措施優化、地產政策呵護、外資回補等因素刺激,家電板塊在2022年10月見底后逐步反彈,漲幅主要集中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1月。
光大證券認為,以10年為周期,截至2022年4月14日,家電板塊PE(TTM)處于27%分位,風險溢價處于86%分位,后續的上漲催化劑包含一季報業績和經濟復蘇超預期。
短線邏輯:外需穩定和成本下降
憑借完善的供應鏈、先進的生產技術及快速迭代產品的能力,中國家電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有韌性。
2023年一季度的海外出口超預期或許是一個反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3月,中國出口總值(美元)同比增加14.8%,Wind一致預期為-5%。其中2023年3月,家用電器出口量為3.21億臺,同比增長24%(1-3月同比-2.8%);出口額為5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20%(1-3月累計同比+3.2%)。家電出口量及出口額自2021年11月以來在同比增長。
根據歐睿數據,2021年中國家電在全球制造份額已達40%以上,而自主品牌(含收購)份額不足20%,在歐美成熟市場及新興市場份額提升空間均很大。
一季度,家用電器出口金額為1412億元,同比增加3.2%,高于鋰電池和光伏的出口額。
而在2022年,家電出口金額同比出現逐月下滑的態勢,這種趨勢在2023年得以逆轉。
成本下降是家電盈利修復的另一推手。家電產品中,空調、冰箱主要由銅、注塑件和不銹鋼組成,洗衣機主要由不銹鋼和ABS組成,小家電主要由塑料、五金制品和玻璃組成。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諸如冷軋板、銅、鋁等家用電器的核心原材料價格自2022年6月開始回落。
有券商認為,考慮到價格的基數效應,成本紅利自2022年三季度開始體現在報表中,并可能延續至2023年年中。
此外,芯片價格的下降對家電股的業績也有所幫助。
2020年之前,國內家電芯片市場規模約500億元,而隨著2020年下半年消費電子的繁榮,芯片價格大幅上漲,家電企業的芯片采購規模會繼續擴大,以美的集團為例,其2021年芯片采購額達到70億元。但此后由于消費電子低迷及擴產兇猛,芯片價格在2021年四季度開始出現頹勢,并在2022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這有助于削減家電企業的成本。
保交樓提供中期邏輯支撐
家電的國內需求與地產周期關系密切。
據天風證券統計,家電板塊自2008年起有四輪投資收益周期,第一個周期為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絕對收益為120%,超額收益為105%,主要受“三大政策”刺激大家電滲透率快速提升;第二次是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雖然遭遇了刺激政策退出和地產調控減弱的雙重沖擊,但受益于行業集中度提升,家電股期間的絕對收益為259%,超額收益為153%;第三次為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2016年開始的棚改政策推升地產銷售,拉動大家電消費,絕對收益為124%,超額收益為76%;第四次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絕對收益是107%,超額收益為29%,在棚改政策退出后,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家電白馬股行情出現。過去四次的超額正收益至少兩次與地產周期相關。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一季度,中國房屋竣工面積為1.94億平方米,較2022年同期增長14.7%,較1-2月的8%增速大幅加快。
2016年至2022年,全國住宅竣工面積分別為10.61億平方米、10.15億平方米、9.44億平方米、9.59億平方米、9.12億平方米、10.14億平方米和8.62億平方米,2022年創下2011年來的12年新低之后,在“保交樓”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推動下,再結合一季度的房地產竣工面積數據看,2023年的房屋竣工面積比2022年將會有大幅提升,有望恢復到10億平方米以上。
在2016年之前,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與竣工面積差維持在2億平方米左右,此后房地產商過度重視銷售、忽視竣工,也不乏把預售資金用于拿地的行為,行業走向了高杠桿模式。自2016年至2021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出現了較大躍升,2016年為15.7億平方米,2017年為16.9億平方米,2018年至2021年維持在17億平方米至18億平方米,但同期的竣工卻維持在9億至10億平方米,由此導致這些年銷售與竣工之間的差量達到數億平方米,這產生了巨大的存量“保交樓”。
為了降低杠桿,房地產公司必須降低預售面積與竣工面積的差,可以預見,在未來兩三年內,房地產商未來將保持10億平方米以上的竣工面積,這對地產后產業鏈的家電股業績構成中長期的支撐。
2023年以來,受樓市小陽春的帶動,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大幅攀升,僅成都市一季度二手房成交量就達到5.7萬套,超過了2022年全年的成交量,近期監管層出臺的“帶押過戶”或將進一步帶動二手房的成交量,這同樣會帶動家電的消費。
目前的促銷費政策也有助于家電等大宗消費品。2023年兩會報告再次強調繼續加大對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的支持力度;2022年年底,深圳、武漢等地方政府發放了家電等產品的補貼,2023年4月湖北設立消費貸500億元,首期安排300億元,鼓勵湖北省內消費者汽車購買、住房裝修、家電家居耐用品等線下信貸消費。
事實上,與地產高度相關的白電、小家電和廚電均表現不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空調。據產業在線最新發布,2023年3月,家用空調行業排產約1750.5萬臺,較2022年同期生產實際上漲8%,上游轉子壓縮機排產同比增3.4%。
此前的1-2月,中國家用空調產量為2453萬臺,同比增7.7%;銷量2400萬臺,同比增4.3%,產量和銷量均獲得了正增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