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橋
車在馬路邊停下,右側是一座橋,看上去很有年頭了。青石板橋面一級一級,有幾塊開裂了,像是在證實橋的年份。下了雨,腳踏在石板上,是雙重的滑,一是濕而滑,二是年久包漿而滑。橋面兩邊有石橋欄,橋面青石板要比橋欄色重很多,看似年份更久些。原先可能沒有橋欄,是為安全,后來裝上去的。
(資料圖片)
這樣的石橋,江南多見,不過這座橋自有特別之處。橋的兩頭像是兩個世界,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色鄉野,還有一頭則是標準的都市馬路,離橋不遠有公交車站。都市和鄉野,由一座有年頭的橋做了界定。這是江南水鄉中不多見的。煙雨則是為我們到來,添了幾筆水墨風情。
橋邊有立碑:“隆興橋,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隆興橋的傳說,要溯源到宋高宗年代了,是一個孝子的故事,有了隆興寺,再造隆興橋;隆興寺后來拆毀,幾年前在別處重建,隆興橋倒是沒有動遷。
幾位同道都不太相信這座隆興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應是重建的,但是重建也有上百年了。至于橋底下流著的上塘河,則是有著比京杭大運河更悠久的歷史。
雖然是文物,但是隆興橋沒有任何保護性的圍欄,依舊是當地人過河的人行橋,是當下市井生活的必須。煙火氣不是做幾個懷舊的道具,而是有縱深感的真實。就像橋下的這段上塘河,沒有任何人為的擺設裝點,非常自然色,卻又干凈。隆興橋像是有點孤單,卻是恰到好處地點綴了都市氣息,或許它的點綴價值,還超過了一大片古建筑。
跨過橋,要去南苑。我們以為南苑是橋那頭的花園,主人說,南苑是街道的名字,隆興橋就在南苑,要去的是南苑街道的龍興社區。
客人聽得似乎暈暈乎乎。滬杭高速沿線,幾乎所有的風景名勝皆了然于心,只要有導航,自駕也熟門熟路。我們記住的是地名,從來不會將一個地方、一處或古或潮的景地與街道和社區掛鉤。街道和社區是自家住的地方才會熟知的。再一想,明白了,我們是要到人家的家里去了。
“南苑”的歷史并不很長,名字起得比較新潮,“苑”大概是社區打扮成花園的意思。
進了“2049龍興未來社區”展廳,有同道問,社區是居委嗎?社區和小區有什么區別?這一問,倒是讓我想起了將近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第一次走進社區的往事。
當時是隨一個作家代表團去新加坡。新加坡作家熱情,晚飯后請我們去他家里做客。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走進了新加坡朋友的住宅區,有一男孩從兒童游樂器械上下來,向我們行禮。新加坡朋友說,是他孩子。我們上樓,孩子又回到了玩伴那里。我問,是你太太在帶著孩子玩?新加坡朋友說,社區有人管的,不需要我們帶的。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社區”的概念,我們只知道弄堂、居委、工人新村、石庫門……社區是什么組織?社區有圍墻嗎?社區要付錢嗎?新加坡朋友也不明白我們為什么不明白社區的意義,社區就是社區。幾乎有雞同鴨講的困惑。于是那天晚上的做客,演化為對社區的名詞解釋。新加坡朋友說,他們生活都有社區服務的。社區有醫院,有食堂,有運動場所,還有教堂,年輕人的西式婚禮,就在社區教堂舉行;還有律師的法律服務,像樓下的兒童游戲場,是由社區派人在管的,我們自己不需要管的。絕大部分服務都是免費的。
三十年前在新加坡對社區有了初識,之后社區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得知,龍興社區的服務理念,恰是借鑒新加坡社區模式的。我也猜摸出,龍興社區為什么是“龍興”而不是隨古橋叫做“隆興社區”的緣故,大約是給自己一個“龍的傳人”的大任吧。
下午我在南苑的體育中心看到了社區的氣派。有羽毛球場地,我猜到了羽毛球場地預訂很難,但是我沒有猜到打一場羽毛球的價錢:免費。
社區既是有隱形的邊界,也是開放的社會。就像是隆興橋,不熟知的過客,是喜歡它的古意,不會關注它和南苑的關系。同樣兼具雙重身份的便是我們要去的古海塘了。
臨平海塘遺址,始于宋元,一直延續至清代,南苑有一段古海塘,說明了南苑曾經臨海。
有關海塘的作用,《清史稿》說:“海塘唯江浙有之,所以捍御咸潮,奠民居而便耕稼也?!?/p>
同道著名詩人沈葦,曾經沿古海塘走了一遍,8公里,寫了長詩,詩人的感慨一定勝過常人。但是不管是誰,只要走近海塘,看一眼梯次的海塘石板,還有石板縫隙里長出的雜草,感慨便順著一塊塊石板綿延。聞名天下的錢塘江潮,或許原來應是浪奔浪涌在臨平,是海塘外的填海造田,造就了錢塘江八月十五的喧鬧。此時,南苑的海塘,像極了一本無聲無息的舊書,看過客是否會翻開它,把它讀懂。
我則是感覺到了南苑古海塘另一種意義。它像是家里的一件實用舊器物,可能是祖父輩父輩留下來的,不怎么值錢,沒有把它當作收藏之物,便就每天用著。有意無意間,一個家庭的脈絡延續著。在南苑,古海塘內外,皆是俗常生活,海塘隱沒期間,不嗔不驕。但是南苑人一點也沒有輕慢它,一直視海塘為南苑之榮。主人帶我們走在古海塘的堤上,石板路,原先曾由鐵鉚釘互相固定,后來拆了鐵鉚釘,看到的是一個一個石眼。“看!這里還有顆鐵釘,是拆的時候漏網的!”主人欣喜的神色,像是在說她家里的事情。
古海塘,和當天早上走過的隆興橋一樣,是歷史的,也是生活的,甚至還是俗常的。
幾百年前,幾千年前,隆興橋和海塘是俗常的,如今的龍興社區也是俗常的,俗常照樣可以寫入歷史。它們是南苑的三個點,當然還有體育中心,還有圖書館……看似不關聯,卻又是連成了一條線。在“線”上,是南苑人——我看到的一張一張充滿熱情和自信的臉,在煙雨中,更多了春意。
作者:馬尚龍
編輯:趙征南
責任編輯:蔣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