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創下歷史新高。高考報名人數2008年后曾連續下跌5年,2013年跌至912萬人,幾乎跌破900萬。但最近10年出現連續增長,2020年報名人數超過1070萬人,超越2008年曾經創下的1050萬人的紀錄,創下歷史新高。近年更是連續增長,不斷創下新高,為什么?
首要原因還是中職,甚至高職學生大規模加入高考,或者說高考報名人數統計口徑的變化,而非絕對適齡人口的變化,這是一個核心和主要的原因。
目前各省市高考報名人數不僅僅包含傳統的6月份普通高考報名人數,還包含了大量參加中職單招的學生,甚至專升本考生。這類學生占比在很多省市實際是很高的,一般都在20%~30%之間。比如河南招辦在2021年公開了當年高考報名人數的構成:高考報名人數125萬中,參加普通高考即6月傳統意義上高考的不足80萬,僅有79萬多。其他均為中職與專升本。
【資料圖】
北大此前對2020年畢業中職學生的調查也發現,65%的中職學生實現了升學,而不是就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日前也披露數據,約25%的高職學生實現了升本。而這兩部分目前大都統計進入了高考報名人數。這實際也是近十年高考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為中職學生全面拓寬了升學道路。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將舉行的普通高考并非有這么多人報考,大家不必太焦慮于競爭的增加。
第二,受教育機會進一步得到了保障,高中教育普及化。2020年普高招生876.44萬人,職高招生644.66萬人,合計1621萬人。如果對應2005年新生兒,我們會發現已經超越了當年新生兒總量。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化,為高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基礎。未來這方面應該會越來越高。
第三,階段性人口波動變化。2023年高考學生,對應到18年前的2005年,新生兒是1617萬,這也是自2003年新生兒首次降至1600萬以下后第一次反彈重新邁上1600萬。
但想補充一下,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很多人誤以為是適齡人口的絕對變化,即當年新生兒數據的變化帶來了這種增長。適齡人口增長是一個基礎,并非決定性因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僅有912萬人,但是對應到18年前,即1995年新生兒是2073萬,1994年更高達2121萬,1996年是2078萬,均遠遠高于今年所對應的1617萬的適齡人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第一個因素——即中職等學生加入高考大軍對高考報名人數的重要影響。
第四,一定量復讀學生的存在。我們不能否認,伴隨高考命題的“穩定”,讓復讀風險大幅下降,加上社會上對出身的重視,復讀生的確不少。這一部分人數一直沒有官方統計,但總量應該不是很大。但很多人因為對高考報名人數統計口徑不了解,比如中職學生甚至專升本也計算進了高考報名人數,于是出現了一些完全錯誤的說法。比如動輒就說,“河南高考復讀生高達幾十萬”,實際上是把中職學生的增量當成了復讀生。
從這些推高高考報名人數的因素來看,未來一個階段高考報名人數還將繼續增長,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并非因為適齡人口的絕對增長,恰恰需要有憂患意識。
2003年到2016年之前,我國新生兒長期徘徊在1600萬上下,只是在2016年因為二胎政策出現短期紅利,新生兒出現了近20年的最高峰,達到1786萬人。但隨后急轉直下,2022年僅有956萬,和最高峰相比幾乎腰斬。2022年,高校招生1015萬人,17年后,所有新生兒全部健康存活,一個不流失,一個不分流,我們才有多少考生?
這個變化會提前到來,2018年后,我國新生兒就比2017年大幅下挫200萬,降至1523萬。換句話說,如果以2018年為界,大約在12年后,高考報名人數理論上將開始出現斷崖式下降,我們需要未雨綢繆。
事實上,幼兒園已經全面感受到了這波人口的快速下跌,大量民辦幼兒園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從明年開始,小學也將快速面臨這一生源持續快速下跌的狀況。也因此,今年教育部召開的工作會議中就人口的明顯波動嚴肅地提了出來,是整個教育系統都需要思考的難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