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一輛輛貨車從費縣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出發,滿載著新鮮蔬菜駛往長三角市場。
(資料圖片)
“東蒙鎮以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定位,投資7500萬元,規劃建設了這個500畝的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東蒙鎮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管國帥介紹說,目前項目一期二期27個大棚已經全部投產。
作為費縣重點打造的蔬菜全產業鏈示范園區,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到底“新”在哪?近日,記者前往進行了探訪。
費縣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
聯村帶農
抱團聯心闖市場
5月27日,記者走進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一座座蔬菜大棚鱗次櫛比,整齊劃一。大棚內,農戶們忙著掛繩、栽苗,龍須菜、辣椒、西紅柿長勢喜人。
“過去,合作社的種植技術和品種都很難跟上市場要求,效益也是時好時壞。去年,鎮里成立臨沂田園牧歌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合作社再聯合,降本增效共發展。”楊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厚偉介紹,聯合社由該鎮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管理服務中心發起設立,現有成員社5家,輔導社6家。
管國帥介紹,聯合社以助力成員社降本增效為目的,解決成員社市場信息獲取難、業務開展難、財務規范難等問題。
聯合社以肥料、機收、種子、農藥、農機服務等業務作為突破口,多次組織合作社成員到農資生產廠家、代理商處學習和實地洽談業務,開展肥料、機耕、機播、機收和農藥詢價12批次,通過群眾得實惠案例為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打好群眾基礎。
“通過直接與廠家、農業服務公司等對接,肥料、種子、農藥、農機服務采購費用平均降低12.5%,累計為合作社成員和其他群眾降低生產成本50000余元。”管國帥說。
楊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厚偉介紹成立聯合社的好處。
為了讓產業強起來,鏈條全起來,東蒙鎮探索了“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引進臨沂農業發展集團對東蒙鎮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進行統一管理、聯合社負責物資采購、合作社和農戶負責管理生產種植,讓村集體和老百姓都能從中獲益。
“家門口建起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后,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來了,大家干勁十足。”楊厚偉說,聯合社和農發集團簽訂了“保底+分紅”的合作協議,對種植大棚制定基礎產量,其中基礎產量份額的30%是合作社和農戶的保底收入,超出基礎產量的部分進行二次分紅,二次分紅村集體也參與。“以種植西紅柿為例,按當前收購價計算,每畝每茬產出5000公斤,那么合作社和農戶能從中獲得1萬多元收益,如果產量翻番則可獲得3萬元收益。”
科技助力
綠色發展新模式
在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處處可見科技的身影,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土壤傳感器、蟲情檢測站等一應俱全。
費縣東蒙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
楊家莊村蔬菜種植戶李照前告訴記者,他現在種植了兩個大棚,大棚內安裝有物聯網設備,可實時監測棚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和土壤情況,除種植、采摘、日常養護工作外,包括灌溉、控溫、施肥等在內的大部分工作都由智能調控系統和感知系統完成。“種植的蔬菜不僅比傳統種植模式產量高,品質和口感也更好。”李照前說。
科技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更提升了產品向商品轉化的效率。借助臨沂農業發展集團“從農田到餐桌”的可溯源智能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全方位檢測所種植農產品,確保食品安全,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生產優質蔬菜230萬公斤供應長三角市場。
一邊向科技要勞動力,一邊向科技要產能要效益。東蒙鎮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的科技范不僅能在蔬菜種植與銷售中窺見,同時還藏于產業結構調整之中。
為了支撐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東蒙鎮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積極對接省農科院、壽光蔬菜集團、先正達種業等知名院企,引進推廣紅花生西紅柿、紅彩椒008等優良新品種18個。
“紅花生西紅柿的口感和普通西紅柿不一樣,很酸甜,而且水分非常充足,相比一般的西紅柿,這種西紅柿更像是水果,硬度好,耐運輸,口感好,糖度可達10一12度,深受市場歡迎。”臨沂農業發展集團東蒙鎮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東蒙鎮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按生態農場標準建設,配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推行微生物菌技術尾菜處理制作酵素、植物秸稈和畜禽糞便堆肥發酵制作有機肥等就地還田技術,初步形成“菌—菜—菌”與“菌—菜—肥”相互影響促進的新型生態循環種植模式,農業生產資料成本可降低30%到50%,農作物產量可增加10%到20%。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劉洪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