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全國超70%的種質資源,蠶繭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
遼寧柞蠶每年織就150億元大產業
【資料圖】
6月下旬,是春蠶開始作繭的時節。在位于丹東鳳城市的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科學研究所里,五彩斑斕的柞蠶寶寶有的在悠然地啃食樹葉,有的開始吐絲作繭,準備化蛹。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柞蠶種質資源庫,保育全國超70%的柞蠶種質資源。”蠶科所所長張俊濤表示,蠶科所建所至今已育成近100個柞蠶品種或品系,帶動全省蠶繭直接年產值25億元以上,柞蠶相關全行業綜合產值達150億元以上。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及其雜交種應用面積占全國柞蠶生產總面積的80%。
日前,在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柞蠶飼養技術崗位科學家項目的支持下,蠶科所歷經7年14代選育而成的具有抗逆、優質、豐產特性的柞蠶新品種“遼蠶527”及其雜交種“遼蠶5278”通過區域共同鑒定,比現行品種平均增產12%以上。
那么,蠶科所是如何建成全國柞蠶種質資源的“寶庫”,又是如何不斷推陳出新創制新品種的?記者帶著問題到現場一探究竟。
活體資源庫
青黃、黃、藍、白、紅、綠……五彩斑斕的蠶寶寶讓人大開眼界。
張俊濤表示,無論什么體色的柞蠶,都是天然野生品種,是稀缺的種質資源,其蘊含的潛在特異性基因資源,是柞蠶雜種優勢研究不可缺少的寶貴素材。
“與種子等農作物資源不同,柞蠶是活體,不能低溫休眠,還要不斷進食,保存工作更為不易。柞蠶還比較‘嬌氣’,對農藥、化肥敏感。同時,柞蠶的天敵很多,通常需要放養在高山上,并要嚴防惡劣天氣及病蟲害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危害。”張俊濤說,因此,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在放養季節,需要每天上山下山,監測柞蠶的生長情況。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確保了彩蠶資源在不斷繁衍中保存至今,為柞蠶育種及遺傳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創新育良種
我省現有柞林資源2900余萬畝,其中適于養蠶的有1270余萬畝,已開發為柞園的達800萬畝,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全省年放養柞蠶8萬把至10萬把,年均產繭量達5萬噸左右,約占全國柞蠶繭總產量的60%。我國的柞蠶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0%,也就是說,我省的柞蠶繭總量占世界的五成以上。
如此龐大的產業體量,離不開優良品種作支撐。
“作為世界野蠶研究中心和中國現代柞蠶科學研究中心,蠶科所一直致力于柞蠶新品種選育與研究。”蠶科所副所長、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柞蠶飼養技術崗位科學家李喜升說。
“‘遼蠶527’及其雜交種‘遼蠶5278’是最新成果。”蠶科所柞蠶育種研究室主任徐亮說,這兩個品種采用豐產、優質、高飼料利用率的“遼蠶582”為母本,采用抗病、高產的“抗大”為父本,雜交后,通過低溫、饑餓、營養脅迫及生理生化輔助育種,在大蠶期對低溫冷害有較好的適應性。
科技助增收
好品種還需搭配好技術,方能實現“1+1>2”的效果。
蠶科所在進行新品種選育的同時,不斷突破柞蠶生產上的關鍵技術。
“柞蠶生產上的八大關鍵技術均由我們蠶科所的科技人員研發,柞蠶病蟲害防治及小蠶保護育、紙面產卵等關鍵技術在全國的普及率達90%以上。”張俊濤說。
將更多好技術下沉到一線,促進蠶民增收。近年來,蠶科所通過實施項目和選派專家到示范區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每年培訓縣、鄉兩級技術骨干100余人次、新型蠶農2000余人次。建立典型示范戶1.5萬余戶,輻射帶動全省6.5萬戶蠶農增收致富。蠶民放養一季柞蠶的2個月時間里,可獲純收入2萬元以上,按全省8萬戶蠶農計算,蠶業一年給蠶農帶來的純收入至少可達16億元。
據悉,蠶科所將深入開展柞蠶種質資源評價與創新,盡快實現柞蠶品種的第三次更新換代。同時,加速推進生態型柞園建設和省力化養蠶等關鍵技術研究,繼續推動全省柞蠶產業升級改造,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手記
把家底兒守好用好
柞蠶雖小,“能量”頗大。
從柞蠶養殖的角度看,這是能帶動一方富民興業的產業。一個養殖戶若放養80畝至100畝柞蠶,一個放養季2個月內,純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再看柞蠶繭,是產出優質蛋白的“富礦”。我國2022年柞蠶繭產量約為9.8萬噸,可產生優質蛋白7萬噸。生產柞蠶繭,特別符合向江河湖海及森林要熱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觀理念。
因此,聚力小柞蠶,可做出大文章,帶來好前景。
首先,我們要守好遼寧小柞蠶的家底兒。我省柞蠶年實際放養面積約600萬畝,柞蠶繭產量占全國的60%。如此殷實的底蘊,為我省柞蠶產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其次,我們要用好家底兒,借助科技力量,讓專業與產業同頻共振。我省擁有全國最大的柞蠶科研單位——省農科院蠶科所,在柞蠶新品種選育與資源保護、柞蠶病蟲害防控等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強大的科技支撐,確保我省建成覆蓋遼、吉、黑、豫、魯、內蒙古6個柞蠶主產省(區)34個主產縣的新技術推廣網絡。
另外,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在打造蠶種生產基地、柞蠶繭生產基地的同時,積極發展蠶繭加工和柞蠶資源多元化利用,在小柞蠶身上挖掘更多、更大的價值,讓這一看似小的產業,更美、更強、更優,實現更好發展。
(遼寧日報記者 李 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