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動力電池產業鏈上游價格不是一般地高。”7月21日,在四川宜賓市召開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笑稱,“動力電池占到整車總成本的40%-60%,新能源整車廠都在給電池企業打工。”
自去年以來,動力電池市場供需緊張、原材料價格飆漲,全產業鏈承受重壓。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等都在會上呼吁,希望相關部門推動動力電池價格回調,切實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
邁入“太瓦時”時代
“去年,我國電池產業總產值近300億元,動力電池的投資超過萬億元。”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規模將進入‘太瓦時’時代,屆時行業產值將達到萬億元。”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54.5吉瓦時,同比增長143%,占全球總裝車量的52%。今年上半年,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10.1吉瓦時,同比增長109.8%。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10的企業中,我國企業占據6席。
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指出,我國已形成涵蓋基礎材料、電芯單體、電池系統、制造裝備的完整產業鏈,負極材料全球市場占有率達90%,隔膜材料自主供給率超過90%,產品線智能化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三元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200瓦時/千克,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00瓦時/千克,量產產品領先國際同類產品,高鎳無鈷電池,固態、半固態電池等實現初步運用。
“面對市場的高速發展,供應鏈保供壓力仍然很大。”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指出,去年以來,碳酸鋰等各種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嚴重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多位與會嘉賓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電池行業的監督引導和統籌協調,改善供需失衡。推進無鈷電池等技術研發應用,減少對貴金屬的依賴。同時,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共同提升資源保障能力。
產業鏈面臨三大挑戰
針對動力電池原材料漲價,曾毓群認為,其中存在一定的炒作行為,價格高企給產業鏈帶來了短期困擾。在他看來,礦產資源并不是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太瓦時的鋰電池,完全能滿足全球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生產需求。企業也可以通過陶瓷土提鋰等技術,提升我國優勢礦產開發利用水平。
“電池不同于石油,使用后就沒有了,電池內部絕大部分材料都可以重復利用。目前,我國鎳鈷錳金屬回收率已達到99.3%,鋰資源回收率達90%以上。” 曾毓群預計,到2035年,循環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據張云明介紹,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已初步建立,在31個省區市326個地市級行政區建立了1萬多個回收服務網點,梯次利用產品在通訊基站備用電源、電池儲能等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
基于此,曾毓群認為,動力電池產業鏈以及企業面臨的真正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消費者對研發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二是大規模交付對制造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三是產業縱深發展對服務力提出更高要求。
“下一步,行業技術創新的焦點將轉移到材料體系。”歐陽明高指出,“今后10年,電池行業會經歷三次技術變革,其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全固態電池。日本、韓國、美國在全固態電池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技術創新速度不斷加快,我國電池產業也要加大研發力度。”
尋求高端智能化
歐陽明高認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低碳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當前動力電池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是能耗大、成本高、碳排放較為嚴重。為了改善這些問題,除了加強原材料回收再利用外,還要使用綠色能源生產電池。
“汽車行業電動化已基本完成,現在進入智能化階段。動力電池管理系統是新能源汽車重要的控制系統之一,其關鍵的控制及智能化管理功能,影響到電池能否以最佳狀態使用。”李書福指出,如何將電池與車身更好地匹配,增加電池的安全可靠性、加強智能化管理、延長續航和壽命、提高可回收價值,是用戶也是企業關切的重要問題。
李書福認為,智能電池管理系統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是行業趨勢。利用神經網絡、邊緣計算、云協同等智能算法,預測和估算電池全生命周期狀態,實現電池透明化管理,進而達到持續的問題溯源及改進、持續的軟件功能升級、持續的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電池安全預警模型、電池醫生、全生命周期殘值分析、電池設計提升等均可以通過大數據云平臺實現智能管理,不斷提升電池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張云明還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工信部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強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引導具備資源優勢、技術發展好的地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積極發揮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共同維護動力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實現互利共贏。(本報記者 盧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