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與沙漠
北極與短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誰能想到這兩對
“風馬牛”的詞匯
竟然在史無前例的
氣候變化面前聯系起來了
今年7月份,干燥無比的中東熱帶沙漠地區,多天出現罕見暴雨,引發內澇;而北極圈的溫度卻一度飆升,北極的科學家們甚至穿著短袖短褲打起了冰上排球。
其實,2022年這半年多來,我們已經見證了不少可稱得上“活久見”的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世界氣象組織也警告稱,未來全球出現極端高溫會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種情況或持續到2060年。
從高溫熱浪到暴雨洪水,近年來全球多地頻頻遭遇罕見極端天氣,人們對生存環境越來越擔憂。但也正如此,目睹極端天氣的高頻率發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執行迫在眉睫。
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
面對當前氣候環境的劇烈變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途徑落在了綠色低碳上。
到今天,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開始前高了1攝氏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指出,僅這1攝氏度就已經令現代人生活在一個12.5萬年以來最熱的時期。因此,減排溫室氣體是各國需要完成的剛性任務。
相應的,我國提出了“雙碳”目標,即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目標的提出也說明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由此邁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堅守社會責任是韌性企業的體現
當我們提到鍛造韌性企業,自然而然會想到其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應用數字技術來優化業務流程,降本增效,提高業務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抗風險能力。
但鍛造企業的韌性,不僅需要技術變革、數字賦能,更需要堅守社會責任。更好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危機時才能更好地贏得利益相關群體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讓自己更少遇到危機。
正如此,在落實“雙碳”目標的過程中,企業作為減碳工作的責任主體,必須承擔起自身“低碳”和與賦能社會“低碳”的責任,積極采取行動,包括減少碳排放,使用清潔能源,并確保其物理廢物得到妥善處理等,追求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為韌性企業打下牢固根基。
以可持續IT踐行低碳可持續發展
如何去落實呢?鑒于我國數字經濟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2021年我國GDP總量中大約四成與數字經濟直接或間接相關,加之,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的重要規劃。因此,在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長期路徑上,數字化路徑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當下的重要途徑。
企業通過廣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有效打通生產、消費、分配與流通環節,提升資源利用率,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實現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與質量變革。如榮膺全球智能制造領域最高榮譽“燈塔工廠”的京東方,通過搭建AI驅動的能源管理系統,產線單位電耗大幅下降39%,單位水耗下降27%,極大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
但也要注意到,由于數據和計算作為數字經濟核心要素,數字經濟自身也存在碳排放問題。如為提升業務智能水平,AI、ML等技術大范圍使用,推動對算力的需求。可當計算量越來越大,產生的功耗也隨之增大。以全球最為知名的預訓練大模型GPT-3為例,一次訓練要消耗巨量的算力,需要消耗19萬度的電力,產生85萬噸的二氧化碳。這讓作為承載算力的數據中心所呈現的巨大的能耗問題愈加無法忽視。
此外,從數據中心IT設施的能耗占比維度看,數據存儲設施的占比大約在35%,是“雙碳”目標達成的主要矛盾之一。當下,數據的快速增長會加劇這一矛盾。
不僅如此,企業使用的IT設備的處理也對環境構成重大威脅。一般來說,企業每三到四年更新一次IT設備。而被淘汰的設備被不當的處理,則可能給環境帶來災難。
正如此,隨著企業繼續投資于數字技術,作為承載企業業務的IT設施和設備(PC、筆記本、數據中心等)的綠色低碳特性就顯得十分重要。畢竟,它們所帶來的能耗問題直接關系著企業降碳減排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企業以可持續IT為韌性企業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屬性進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