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到,“十三五”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推進燃煤清潔替代,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8.5%,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增加到10.4%。基本完成平原地區燃煤清潔能源改造。完成農村“煤改電”2111個村、86萬戶,“煤改氣”552個村、22.1萬戶,通過拆遷上樓實現723個村清潔取暖。
十四五期間,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新建建筑不再新建獨立燃氣供熱系統,鼓勵可再生能源系統與傳統供熱方式多能耦合。推動城市副中心、懷柔科學城等重點地區可再生能源供熱系統建設。建設張家口—北京綠電蓄熱試點工程。配合農村建筑節能改造,在具備條件的設施農業、養殖基地、特色村鎮、旅游風景區和民宅(宿)創新技術應用形式,打造一批多能互補、綠色供熱的示范項目。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部分文件如下: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回顧
(一)發展成就
4.能源結構不斷優化,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推進燃煤清潔替代,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8.5%,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增加到10.4%。基本完成平原地區燃煤清潔能源改造。完成農村“煤改電”2111個村、86萬戶,“煤改氣”552個村、22.1萬戶,通過拆遷上樓實現723個村清潔取暖。
燃氣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形成“三種氣源、七大通道、10兆帕大環”多源多向天然氣供應體系,天然氣年消費量達到189億立方米。平原地區新城及生態涵養區全部接入城市天然氣管網,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管道天然氣“鎮鎮通”。推進液化石油氣市場整合,優化供應站點布局,液化石油氣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
供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基本實現清潔供熱。形成以熱電聯產、燃氣供熱為主導,多種能源、多種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供熱體系,實現三河電廠、涿州電廠等域外熱源進京供熱,城市熱網進一步完善。供熱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單位建筑面積供熱能耗比2015年下降6%,完成742個老舊小區、3500公里供熱管線改造。建立供熱服務管理系統和供熱服務投訴與處置系統,供熱投訴量逐年下降。
供電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外受電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外受電通道達到12條26回路,輸電能力3100萬千瓦。220千伏電網層面形成“分區運行、區內成環、區域聯絡”七大供電分區。全市用電量達到1166.4億千瓦時,最大用電負荷達到2356萬千瓦。城市供電可靠性明顯增強,達到99.995%。電動汽車充電樁達到23萬個、換電站達到159座,形成了車樁(站)協同發展的格局;全市平原地區電動汽車公共充電設施平均服務半徑小于5公里,形成“1個市級平臺+N個企業平臺”的服務體系,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能力持續增強。
(二)主要問題
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不足。隨著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推進,廚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現有生化處理設施實際處理能力難以滿足當前需求,垃圾處理設施能力結構不合理。能源供應設施布局還需優化完善,輸配電網架結構不完善,電網大面積停電的風險仍然存在。六環路高壓A天然氣管道尚未成環,天然氣接收和輸配能力有待提高。
城市運行安全韌性不足。電力、燃氣以外輸為主,能源供應處于“緊平衡、缺彈性”狀態,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五、樹立城市運行綠色低碳新典范
以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為前提,著力增能力、補短板,不斷提升城市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優質均衡性、精準適應性和智能引領性。系統推進能源轉型,創新能源綜合利用模式,完善多源多向、多能互補、城鄉協調的首都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垃圾資源化處置和循環利用水平,建設結構合理、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標桿。努力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城市運行保障體系。
(一)打造世界
1.提升電網供電能力
強化“環網支撐、多點注入、就地平衡”網架結構,結合全市重點區域和各區分區規劃,布局一批電力工程,進一步優化全市網架結構,實施配電網提升改造工程,提高電網互倒互帶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加快外部送電通道建設。重點推動北京西至新航城、北京東至通北、廊坊北至亦莊、西合營開關站至房山、天津北至亦莊等500千伏線路工程建設。到2025年,北京電網500千伏外受電通道增加到18條37回路,輸電能力增至4300萬千瓦。
完善500千伏主網結構。重點推動通州北、朝陽CBD、豐臺麗澤、亦莊、懷柔科學城5座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到2025年,北京500千伏變電站總數達到17座,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1290萬千伏安。
優化220千伏電網結構。加快推動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到2025年,220千伏變電站達到129座,變電容量6466萬千伏安,形成“分區運行、區內成環、區間聯絡”的九大供電分區。
2.加快綠色電能開發利用
提高本地開發利用水平。推進青灰嶺等集中式風電項目擴建擴容,在產業園區、農村地區試點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實施“六大陽光”工程,有序建設一批分布式光伏項目。研究將安裝光伏設施作為城市副中心等區域新建大型公共建筑
積極引進外埠綠色電能。深化與津冀等周邊地區的能源合作,在北京周邊有序布局可再生能源基地,積極推進環首都風電基地建設,適當支持晉蒙等區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探索建立“域外資源開發、綠電定向輸送”的綠電進京新模式,開展綠電市場化交易。到2025年,力爭外調綠色電量達到300億千瓦時。
3.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釋放電力技術創新引領效能,驅動電力行業發展進一步向智能化、智慧化邁進。鼓勵新能源并網發電與智能調度等技術應用,整合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等資源,構建3%—5%可調資源儲備庫,探索智能統一調度模式,增強削峰填谷能力,緩解電網運行壓力。
(二)建設國際
1.完善城鎮燃氣輸配系統
加強上游氣源組織,完善陜京輸氣系統,建成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的進京管線,形成“三種氣源、一個大環、八大通道”氣源供應體系,輸氣能力達到3億立方米/日。完善“一個平臺+三個環路+多條聯絡線”城鎮輸配系統,建成密云、城南、平谷3座門站和西六環中段天然氣工程,門站總數達到13座,接收能力達到2.5億立方米/日,實現六環路高壓A管線成環,天然氣接收和輸配能力顯著增強。
2.優化液化氣配送服務體系
推進充裝能力資源整合,完成市級液化氣供應基地建設和南郊灌瓶廠搬遷,建成平谷、密云、延慶3座充裝站,全市液化氣充裝站達到8座。優化站點布局,供應站達到200座,設置村級移動儲瓶設施。統一氣源采購,改進配送方式,提高服務效率。
3.推進智慧燃氣系統建設
打造天然氣“SCADA、物聯網雙網疊加,監控系統、業務系統聯動運轉”的預測預警體系,實現供應居民用戶2000戶以上的調壓站(箱)和重點地區、重要管線約5000座閘井全覆蓋。構建風險分析模型,智能評估、調節、管控風險。建立本市天然氣北斗應用生態圈,推動
(三)重構綠色低碳供熱保障體系
1.增強城市供熱保障能力
優化熱電聯產源網結構。加快推進配套調峰熱源建設,完成左家莊二期和魯谷北重等調峰熱源工程。推進魯谷北重、北小營、首鋼等熱源配套管網建設,建設東壩金盞地區余熱管網,推動南中軸地區供熱資源整合。打通斷頭
充分利用余熱資源。推進東北、東南熱電中心余熱利用改造試點。逐步降低城市熱網回水溫度,提高電廠余熱利用效率。推進燃氣鍋爐房煙氣、數據中心等余熱回收利用,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污水源熱泵供熱替代。深化跨區域清潔供熱合作,研究津冀電廠余熱為本市供熱的可行性。全市新增余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
2.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發展
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新建建筑不再新建獨立燃氣供熱系統,鼓勵可再生能源系統與傳統供熱方式多能耦合。推動城市副中心、懷柔科學城等重點地區可再生能源供熱系統建設。建設張家口—北京綠電蓄熱試點工程。配合農村建筑節能改造,在具備條件的設施農業、養殖基地、特色村鎮、旅游風景區和民宅(宿)創新技術應用形式,打造一批多能互補、綠色供熱的示范項目。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3.推動供熱節能增效
推進建筑節能升級,降低供熱系統能耗。新建建筑全面落實節能設計標準,增加智能供熱強制性條款。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項目實施。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開展零能耗建筑研究。推進供熱計量改造,加快實施供熱系統熱源及管網改造。完善熱計量收費制度,集中供熱的公共建筑實行熱計量收費,探索更利于建筑節能的供熱收費模式。到2025年,單位建筑面積供熱能耗比2020年下降10%左右。
4.提升智能化供熱水平
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仿真系統、物聯網、GIS定位等技術進行供熱系統智能化改造,搭建企業級智能化供熱管理平臺,推進全市供熱行業“一張網”系統建設。
(四)創新能源綜合利用模式
1.擴大多能協同綜合智慧能源示范
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能源企業建設數字能源云中心,擴大在城市副中心、新建功能區、新建小區和新建公共建筑等的示范應用范圍。創新綜合能源與節能服務模式,為產業園區、商業綜合體、高端商務樓宇等重點用戶提供能源托管、節能改造、智能運維等服務。打造一批數字能源轉型、技術創新示范、新能源應用專業化運營的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區。開展首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運行安全保障協同支撐方案研究。
推動“多表合一”。對居民終端用戶水、電、氣、熱計量儀表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研究制訂標準規范,推廣智能計費繳費模式,有效監測、分析和整合各項能源消費數據,支撐智慧城市整體運行,指導用戶和企業節約能源資源。
2.推進區域能源互聯網規模化應用
以區域綜合能源規劃為引領,在綜合智慧能源示范應用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延慶區、“三城一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能源互聯網規模化示范應用,打造低碳節能示范區,形成城市能源綜合運行管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3.搭建多領域氫能示范應用場景
支持氫源保障技術創新和應用試點。合理布局電解水制氫規模,提高綠色氫能比例,構建低碳、經濟的綠色氫能供應體系。探索利用垃圾沼氣、污水污泥等生物質制氫,研究在阿蘇衛循環經濟園區等開展垃圾制氫的可行性,促進本市可再生能源高效循環利用。
大力推動加氫站建設。圍繞氫燃料電池汽車用氫需求,按照“示范引領、區域輻射”的思路,2025年前建成投運74座加氫站,形成布局合理、適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氫站供給保障體系。
深入研究氫能應用布局。在城市副中心及昌平能源谷、中石油沙河科技園和大興、房山、延慶氫能示范區等產業園區,探索開展氫能在建筑分布式供能、民用熱電聯供、儲能調峰等領域應用。
六、筑牢安全韌性城市新基石
(三)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1.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建設
完善市城市公共設施事故應急指揮部與市電力事故應急指揮部的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強化應對極端天氣和突發災害的綜合指揮能力。完善行業主管部門、屬地政府、生產運營企業等多級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及時修訂完善電力、燃氣、供熱、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安全運行應急預案,優化應急隊伍空間布局,推動應急隊伍、裝備、車輛資源整合與協同共享,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2.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完善華能燃煤機組應急備用運行方案,提升應急供熱供電備用保障能力。完善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進一步提升電網安全裕度。構建首都電網“黑啟動”恢復供電網絡,強化多源點、多方向應急保障能力。推動全市重要電力用戶按標準實施外電源改造、加裝應急保安電源,提升用戶自保自救能力。布局建設屬地電力應急駐點,構建1小時應急駐點網絡,提升應急響應處置水平。完善唐山LNG應急儲備設施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全市年用量日均3天的應急儲備能力。推動在城市西部地區規劃建設首都供熱戰略儲備基地,協同建設新能源利用和儲能設施,進一步增強城市供電供熱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