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荷德聯手“開源”!建設海上風電聯合電網 歐洲能源危機重重

時間:2022-06-22 15:45:10    來源:電線電纜網

日,荷蘭經濟事務和氣候部宣布,荷蘭和德國將在北海聯合鉆探一座新的天然氣田。這是自去年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表示反對北海天然氣開采后,德國政府首次扭轉了態度。不僅如此,德國、丹麥、挪威等國期還透露了建設海上風電聯合電網的計劃。歐洲國家正不斷“抱團”,以應對愈演愈烈的能源供應危機

受俄烏沖突影響,荷德聯手“開源”

荷蘭經濟事務和氣候部在一份聲明中稱,新的天然氣田位于距離荷蘭與德國邊境約19千米的海,預計2024年底開采出第一批天然氣。據悉,雙方將共同建設管道,將該氣田生產的天然氣運送至兩國;同時,雙方也會鋪設海底電纜,連接附的德國海上風電場,為該氣田提供電力。

荷蘭經濟事務和氣候部沒有給出新天然氣田的預估開采量。依據荷蘭政府先前發布的數據,荷蘭多座較小天然氣田可能在2018年至2050年開采出2320億至335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約60%來自海上。

實際上,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一年前本不打算批準德國鉆探方在這座天然氣田開采,理由是天然氣田靠兩國邊界生態環境脆弱的斯希蒙尼克和博爾庫姆島。而受今年2月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升級影響,下薩克森州“將改變決定”。

荷蘭政府4月宣布,荷蘭將在今年年底前逐步擺脫對俄天然氣和石油的依賴。由于荷方拒絕以盧布支付購買俄天然氣的費用,俄氣6月1日起暫停向荷蘭加斯特拉能源公司供應天然氣。

同一天,俄氣暫停經由殼牌集團向其德國客戶供應天然氣,理由同樣是殼牌不同意以盧布支付。

促進能源跨境交換,多國有意在北海建設聯合電網

如今,歐洲能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加強能源安全,北歐國家正討論在北海共同建立電網的計劃,以連接未來的海上風力發電場。

據路透社報道,包括德國、丹麥、比利時等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日前都表示,將推動北海地區海上風電發展,并有意建設跨國境的聯合電網。丹麥電網公司Energinet稱,該公司已經在與德國和比利時洽談,將推動北海地區能源島之間的電網建設。同時,挪威、荷蘭、德國也開始規劃其他電力輸送項目。

而在5月中旬,丹麥、荷蘭、德國和比利時就宣布,計劃到2050年建造150GW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比目前15GW左右的裝機翻了10倍。

比利時電網運營商Elia首席執行官Chris Peeters表示,“北海地區建設聯合電網既可以節約成本,也能解決不同區域內電力生產存在的波動問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5月份訪問丹麥埃斯比約港口時表示,“我們在歐洲相互之間變得越依賴,我們就會越來越獨立于俄羅斯。”

調研機構Wood Mackenzie的研究員Soeren Lassen表示,在歐洲內部尋求加快海上風力發電能力,可能是短期內取代俄羅斯化石燃料的首選方案。

目前,建立海上電網是實現大量綠色能源跨境交換的一條出路,就是將新建的風力發電場連接到海上漂浮能源島,并通過相互連接的電纜連接起來,供應多個歐洲市場。

項目落地仍需時日,融資和監管挑戰巨大

根據歐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5月末,歐元區的通脹率已經達到8.1%,創下自1997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其中,歐盟國家的用能成本較去年同期甚至出現了39.2%的增幅。歐洲國家期之所以頻頻“抱團”,就是為了應對持續數月的能源供應緊張和愈加嚴重的經濟通脹。

不過,路透社指出,雖然歐洲各國當前正努力加強能源合作,但距離項目實際落地,還面臨著融資和監管方面的挑戰。

據了解,當前歐洲國家海上風電場普遍采用點對點的電纜輸送電力,如果要建成連接各個海上風電場的聯合電網,就需要考慮各個發電端并將電力傳輸到兩個甚至多個電力市場,不論是設計還是建設都更加復雜。

一方面,跨國輸電線路建設成本高昂。路透社援引專業人士的話稱,要建設一個跨國互聯的電網至少需要10年時間,建設成本更是可能超過數十億美元。另一方面,北海地區涉及到的歐洲國家眾多,英國等非歐盟國家也有意加入合作,最終如何監管相關項目建設運營以及如何分配收益,也將是一大難題。

時至今日,歐洲僅有一條跨國聯合電網,該輸電線路連接著波羅的海上丹麥和德國的多個海上風電場,并將電力輸送至這兩國。

除此以外,雖然歐洲風能行業組織已多次向歐盟建議,如果要達成既定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歐洲各國政府應大幅降低項目審批所需時間、簡化審批流程。但由于歐盟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生態多元化保護政策,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仍面臨諸多限制。

關鍵詞: 荷德聯手開源 建設海上風電聯合電網 歐洲能源危機重重 俄烏沖突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