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十三五”時期,廣州地區電網建設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國家西電東送重點工程烏東德水電站送電廣東工程全線建成投產,全市累計建成500千伏變電站7座,500千伏增城穗東站配套出線工程等重點項目以及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項目相繼投產。廣東電網直流背靠背廣州工程(大灣區中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成為廣東電網目標網架首個完成前期立項的重點工程,并已順利開工建設;500千伏海珠站經多年努力后落實選址;500千伏傍海(番南)站落實選址;積極推進廣佛500千伏楚庭第二電源通道工程的廣州段路徑方案選址。
建成從化明珠工業園區多元用戶互動配用電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南沙高可靠性智能低碳微電網等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以氫能、智能電網、儲能、核能裝備制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為重點領域,推動強化優勢產業集聚格局。同時,積極謀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燃機運維中心,穩步培育南沙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產業集聚區。
規劃建設“結構清晰、局部堅韌、快速恢復”的堅強局部電網,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等可能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的風險,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建成“堅強統一電網聯絡支撐、本地保障電源分區平衡、應急自備電源承擔兜底、應急移動電源作為補充”的四級保障體系,提升在極端狀態下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要用戶的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全力支持廣東電網直流背靠背廣州工程(大灣區中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建設,加快推進500千伏科北、楚庭、從西擴建配套220千伏出線項目,建設楚庭站等一系列重大市內主網架優化項目,健全完善220千伏及110千伏電網網架結構,實現以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以220千伏電源為輔助的雙回路環網或鏈式結構的分區供電格局。至“十四五”時期末,力爭累計建成500千伏變電站11座(海珠站預計“十五五”時期建成),主變容量28750兆伏安,500千伏線路約1250公里;220千伏變壓站89座、主變容量51120兆伏安,220千伏線路約3780公里;110千伏變電站約366座,主變容量46320兆伏安,110千伏線路約5200公里。
按照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側”同時發力的思路,推進電化學儲能、氫燃料儲能、冰蓄冷、水蓄冷等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電源側,以“新能源+儲能”、常規火電配置儲能等模式,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消納,提升煤電等常規電源調節能力。電網側,在站址走廊資源緊張地區和電網薄弱區域,按需合理配置新型儲能項目,增強供電保障能力。用戶側,靈活多樣地配置新型儲能支撐分布式供能系統建設、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務、提升用戶靈活調節能力。積極支持源網荷儲一體化、跨領域融合發展,拓展多種儲能形式應用場景。探索共享儲能、云儲能、儲能聚合等商業模式應用,創新投資運營模式,努力拓寬新型儲能收益渠道,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投資建設新型儲能項目。
堅強局部電網建設工程:楚庭(穗西)輸變電工程、500千伏木棉至增城雙回線路工程、石井—環西線路工程、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項目配套線路工程、醫藥港—泮塘線路工程、廣州開發區東區燃氣機組送出線路工程、珠江LNG二期骨干支撐電源送出工程、啟程(金融)輸變電工程、閱江(琶洲II)輸變電工程、馮馬輸變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