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生態環境部:正在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時間:2022-10-28 18:40:30    來源:中國能源網

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有媒體提問:“碳壁壘正在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技術壁壘,電池、光伏等產業面臨出口產品的碳足跡合規風險,請問我國如何建立這些行業的碳足跡評價標準并開展認證?”對此,生態環境部回應:當前正在積極探索開展碳足跡評價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歐盟制定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實際上是設置了新的準入門檻,會導致我國相關產品出口難度增加。“首先,我們反對以氣候變化為名設立的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技術壁壘,這是一種單邊措施,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上也不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李高表示,從落實“雙碳”目標的工作需求來看,也有必要開展碳足跡評價工作,推動建立碳標簽制度等一系列工作。“這有利于強化企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責任,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公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營造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也有利于推動我國的重點產品出口和提升相關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碳足跡和碳標識領域已開展相關探索,已指導有關行業協會,發布了包括LED照明、電視機、微型計算機等產品碳足跡評價的團體標準。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生態環境部將重點推進以下內容:

一是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的方法,研究產品碳排放核算通則和重點行業產品碳排放的核算細則,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推進重點行業產品碳排放核算細則方法研究和發布。

二是推動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

三是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推動相關制度建立。

四是配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則的認證體系,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的互認合作。

另據發布會通報,初步核算顯示,2021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我國成功啟動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總體穩有序。截至10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6億噸,累計成交額85.8億元。在全面總結第一個履約周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正在抓緊推動新履約周期的各項準備工作,相關配額分配方案將于期公開征求意見。

下一步,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扎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一是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特別要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同時要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和相關的技術規范。

二是強化數據質量管理。一手抓嚴控嚴查嚴罰,保持對碳排放數據造假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切實提升數據質量。另一手抓政策制度體系的完善,建立健全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持續完善核算報告與核查相關技術規范,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的日常監管機制,加強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完善全國碳市場監管臺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和征信懲戒的管理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三是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在碳市場穩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四是進一步完善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研究制定相關的交易管理辦法和配套制度規范。

五是加強市場主體能力建設。圍繞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等重要文件,對市場主體進一步開展系統的培訓,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的綜合能力。(本報記者 朱妍)

關鍵詞: 生態環境部 正在探索建立 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電池光伏等出口面臨新風險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