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去年冬季和今年夏季,我國面臨嚴峻的電力保供形勢。業內預測,今年下半年,隨著復工復產加快推進,相關經濟扶持政策落地見效,全社會用電量將同比增長7.0%左右。未來,我國每年新增用電量有望達4000-5000億千瓦時。隨著能源轉型深入推進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而要做好電力保供和能源轉型,需要源網荷儲各環節共同發力。
供給變化導致托底能力減弱
(相關資料圖)
不容忽視的是,近兩年電力供給變化導致系統托底能力減弱。“十四五”以來,我國電力裝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2021年,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煤電裝機,但電源整體置信容量占總裝機比重在降低,面對電力需求的剛性增長,托底保障能力仍顯不足。
尤其是去年,需求側工業生產快速恢復、冬季寒潮、夏季持續高溫天氣帶動負荷快速增長;供給側能耗雙控、煤炭價格上漲、來水偏枯等多重因素疊加制約了電力供應能力。在供需兩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下,2021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偏緊,近20個省級電網陸續采取了有序用電措施。今年以來,局部地區仍有電力供需緊張的情況。
“去年全國大范圍實施了有序用電,今年南方多個水電大省出現了用電緊張。這些異常情況的出現,凸顯了在新能源大發展的背景下,火電等傳統能源在能源保供、能源安全和電力平衡方面的基礎性地位。”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強調,“傳統能源的基礎性地位仍需重視。”
電力消費仍保持增長態勢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1—9月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全社會用電量累計649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兩年,我國電力需求仍將維持剛性增長勢頭。
中電聯的研究顯示,我國電力需求還處在較長時間的增長期。預計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9.5萬億千瓦時、11.3萬億千瓦時、12.6萬億千瓦時,“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間年均增速分別為4.8%、3.6%、2.2%。預計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國最大負荷分別為16.3億千瓦、20.1億千瓦、22.6億千瓦,“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間年均增速分別為5.1%、4.3%、2.4%。
中電聯分析,“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按照年均新增0.7億千瓦計算,到2025年,風電將達到4.0億千瓦,太陽能發電將達到5.0億千瓦。新能源可參與電力平衡的容量僅為10%-15%。
由此可見,短期內新能源尚不能有效提供電力支撐,未來我國部分省份電力供需形勢仍然偏緊。
多層次保障新能源可靠出力
業內人士認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項極具開創性、挑戰性的系統工程,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清潔轉型與電力供應、存量與增量的關系,要源網荷儲各環節共同發力。
“電力行業技術密集、存量系統龐大,轉型對路徑高度依賴,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不會一蹴而就,將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需要從推動能源電力行業協調發展出發,統籌技術攻關、機制設計和政策研究,制定分階段實施的具體路徑。”國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趙洪磊認為,做好電力保供和能源轉型需要堅持先立后破,統籌優化電源裝機的類型、規模和布局,加強應急和備用電源建設,保持合理的系統裕度。
在趙洪磊看來,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要緊緊圍繞電力保供和能源轉型兩條主線,分兩個階段穩步推進。2035年之前,煤電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常規電源轉變為調節性和保障性電源,儲能、需求響應等調節資源規模逐漸擴大,電力系統源網荷儲互動能力逐步增強。2035—2060年,新能源+儲能大規模應用、最小保證出力穩步提升,常規電源向長周期調節性電源轉變,大電網、微電網和局部直流電網融合發展,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實現協同發展、開放互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需要加快建設互聯互通、智能高效的現代化電網,持續提升電力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有關專家建議,需要盡快補齊配套電源,補強送受端網架,推動在運特高壓輸電通道盡早達到設計輸電能力。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進一步加快推進已納入國家規劃的隴東至山東、哈密至重慶、寧夏至湖南等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前期工作,力爭盡早投產,盡快發揮電力保障作用。
原標題:亟待圍繞保供和轉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