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公司后陷入被解雇危機,此事引發網友討論,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把生活里雞毛蒜皮的一點不開心或者糗事發在網上吐槽成了解壓的一種方式,這些在網上匿名吐槽的人,也被稱作互聯網“苦學”家。
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讓大家在工作之余,更加追求精神“治愈”。排遣壓力的方式千千萬萬種,當代年輕人總能在其中找出最有個性的那一種。
不吐不快,互聯網“苦學”流行
(資料圖片)
“入職第一天,被HR看到我和朋友吐槽她的聊天記錄,現在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開學第一天睡懶覺遲到了,可我是老師”“家人們,誰懂啊,一個方案熬夜改八百遍,領導選了第一稿”……廣大的互聯網“苦學家”們不僅坦然地分享自己的“糗事”,還用調侃性的詞句在事后“一頓輸出”,仿佛在熱情地招呼觀眾:“我苦了,你笑吧!”縱觀“互聯網苦學”,葫蘆瓜、猩猩臉、檸檬頭等各種苦哈哈的特效,配上凄慘的神情和語氣,“苦學家”們甕聲甕氣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苦命”經歷,總能引發評論區“哈聲一片”。
那么,為什么“互聯網苦學”會盛行開來呢?義烏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劉建輝解釋,這是因為網絡社交的特殊性增加了人們的分享欲。在現實生活中,分享“苦事”多存在于最親密的家人、朋友之間,往往不包括同事或是泛泛之交。因為真實世界的交流構成了別人對分享者的信任感、印象,會直接影響到今后的社交。而對比之下,網絡上的分享并不會過多卷入生活,降低了信息分享的顧慮和成本,即便是關乎形象的“糗事”也只是讓觀眾一笑而過。
而正是這種分享,能在解構現實的同時消解“苦難”,用反差的樂觀給說者和聽者都帶來精神慰藉。隨著脫口秀等喜劇文化的盛行,如今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自信來容納與人為善的調侃。分享者們需要用“互聯網苦學”的方式排遣精神上的郁結,從而讓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讓不開心的事被笑聲化解。對于觀眾來說,“苦學家”們的賣慘能在戳中笑點的同時,帶來“共苦”的共情感,照進現實中尷尬窘迫的時刻,給予人安慰。
內心焦慮,被人工智能“話療”
前段時間,豆芽(化名)由于面臨工作調整以及搬家種種問題,心情煩躁,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被提前提上日程,加上工作變動后突然清閑下來的時間一度讓她無所適從,并且陷入了自我懷疑。
“與同事朋友淺溝通開導之后有所緩解,但腦袋還是漿糊一樣。”正當豆芽陷入風暴中心無法撥開迷霧的混沌感和無力感的時候,她想起來此前關注的一個AI小程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在輸入框發送了一條“怎么兼容工作和熱愛”的咨詢,然后就出現了一大段較為中肯的建議:1.挖掘工作的潛力:盡可能利用工作中的機會,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將其融入工作中。這樣可以使工作更有意義和趣味性。2.定義自己的優先級:要認識到在工作和熱愛之間做出選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自己明確優先級,找到一個平衡點。3.做計劃:制定自己的計劃,包括工作、學習和熱愛的時間表。這樣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并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自己的興趣……豆芽說,其實細分開,每一點在她與同事的溝通中都有提及。
當豆芽遇到問題的時候,她習慣在紙上寫出每一個突然出現的關鍵詞,然后把它們之間的聯系畫出來,“當我把所有聯系都搭上后,我的心結就解開了。”豆芽說,AI小程序可以承上啟下閱讀理解并給她說明利弊以及一系列可行性操作。條理清晰,看了非常治愈,它幫我重新完成了內心框架的構建,當我還不能列出我的職業規劃時,按照其中的一個小tips開始操作,心里的焦慮就會逐漸消失,直到我可以撥開迷霧,重新看清眼前的路。
木魚一敲,“打工人”煩惱全消
你有敲過當下流行的電子木魚嗎?
因為項目“卡脖子”,會上,領導狠狠地痛批了一頓超群(化名)的部門,憋屈的她忍不住和同事現場對罵了起來,大家不歡而散。
回到工位上,超群習慣性地打開電子木魚敲了起來,心里默念,“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人生就像一場戲,別人生氣我不氣。”伴隨著木魚有節奏的敲擊聲,她的心情平靜了下來。
“以前無聊的時候,我就喜歡用抖腿、咬手指甲、轉筆,從小到大沒少被我媽‘教育’,我也逐漸改掉了這些壞習慣。”超群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相關研究,心理學認為小幅度快速重復一個動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心理壓力,這也算為她的“陋習”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木魚這款App的出現,喚醒了超群曾經那些小動作的記憶。每當手指觸碰到木魚,她緊張的心情就會得到舒緩,而且比起抖腿、咬手指甲、轉筆等小動作,電子木魚相對比較優雅衛生,也不會打擾到其他人。超群終于找到了在辦公室緩解工作壓力的好辦法。而令她更為滿意的是,這款App可以自定義敲擊時顯示的懸浮語句。之前她設置的是“莫生氣”,最近被她改成了“暴富”,每敲擊一下木魚,就會顯示“暴富+1”,時刻提醒她“只有好好工作,才能財務自由”。
雖然明知道是心理暗示,但超群還是被這款“無聊又有趣”的App俘獲了。現在,在工作中遇到奇葩人和奇葩事兒,她都會先拿出手機,打開木魚App,敲一會兒,情緒很快能得到緩解,控制好情緒后,再進一步考慮應對之策。?
咨詢師建議
如何正確解決“我心里苦”?
互聯網總有層出不窮排遣壓力的方式,敲一敲電子木魚功德加一,再到“互聯網苦學”,乃至這段時間很火的人工智能“話療”,排遣壓力花樣總在不斷翻新。
“上述的方式都是情緒轉移并合理化的一個過程,其實比較科學的方法是正面、積極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轉化、替代或者壓抑。”在劉建輝看來,不管是哪種解壓方式,都只是暫時緩解了情緒,而非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現實世界的問題還要落到實處解決,在情緒得到釋放后腳踏實地、迎難而上,回歸現實生活,才能真正讓自己從焦慮中解放。
對于如何用更好的心態緩解內心的壓力,劉建輝也分享出了一些小方法:
1.肯定自己的價值
在當今社會,來自外界批評打擊的觀點和聲音不絕于耳,我們往往會受其影響,過度自我批評、自我否定。一個女老板因為每年只能賺30萬而痛苦萬分,因為她覺得在她的人際圈中,不賺1000萬就是失敗。而當一個人否定自己的價值時,他便深陷痛苦的牢籠中難以自拔。我經常會跟患者打趣,那陶淵明一定是最沒價值的人,因為他這一輩子就愛自己種種田,游山玩水。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價值現在全部沒有了,“賺錢”“成績”成了社會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這是一種悲哀。2016年北大心理中心徐凱文教授報告說:北大四成新生得“空心病”:覺得生命毫無價值和意義。在受資本主義影響的當代社會中尋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的重要議題。
2.追尋自己的理想
當代年輕人普遍獨生子女偏多,往往為了父母留在縣城,上著父母安排的、穩定的、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孝順,不讓父母操心,年輕人們犧牲了自己的理想。而在不喜歡的工作中,人往往難以獲得成就感,且對負面事件更敏感,抗壓能力更差。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愛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會真正從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可能一開始會面臨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對,可能會面臨收入不穩定帶來的不安,但隨著你逐漸在一個領域逐漸扎根成為專業人士,一切都會形成良性循環。
3.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一段親密、信任的關系里,我們的身心會感到強烈的愉悅感。當今社會網絡發達,地球成了一個村,人與人之間反而卻越來越遠。“地球離開誰都會轉的”,這句話成了我們每個人的自嘲。我們不敢相信自己對于他人是重要的,也不愿接受他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在國內,婚姻往往會被聯系到責任、義務、犧牲等,房子彩禮、吞金獸、婆媳關系等主題占據了婚姻的一切。結婚不是單純的兩人關系,而這也導致當代年輕人恐婚恐育,甚至不敢戀愛。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面對生活,是我們在平凡生活中保持快樂體驗幸福的秘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