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鄉音尋親”助團圓 這一擁抱 跨越11年

時間:2023-05-11 09:07:38    來源:義烏城市網


(資料圖)

“同志,我們到哪兒了,還有多遠?”5月9日上午,來自安徽太和的黃某坐在救助車上,不停地問著義烏市社會救助中心工作人員。這是歷經11年的尋親路程,在終點等他的是11年未見的妻子張某。

夫妻倆依偎著踏上回家之路

車子駛入市社會救助中心大門后,黃某迫不及待地搖下車窗,四處張望。見到妻子那一刻,他再也控制不住,一把抱住張某痛哭流涕:“你可讓我們好找呀,我以為這輩子再見不到你了!”在工作人員寬慰下,黃某激動的情緒慢慢平復,一旁穿戴整整齊齊的張某眉開眼笑,認真地聽著丈夫說話。

一同前來的黃某姐姐溫柔地撫摸著張某的頭發,也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她對工作人員連聲感謝:“你們把張某照顧得很好,白白胖胖的,跟我們看到的認親照片完全不一樣,兩個孩子天天想媽媽,現在終于可以見到媽媽了,真不知該怎么感謝你們。”

據了解,張某已婚并有兩個孩子,2012年,她跟著老公在東陽一帶打工,后因智力障礙走失。十余年來,孩子總是哭著鬧著要出門找媽媽,黃某一有空就外出尋找,家人們也想方設法四處打探消息,但一直未果。原來,走失后的張某被好心人送入市社會救助中心,因其身份不明,不善表達,還有自閉傾向,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所以始終沒有找到其家人。多年來,救助中心聯合公安部門,輾轉各地走訪排查、收集線索、分析研判,同時為張某辦理了戶口落戶手續,落實醫保等相關保障政策。

“我們多方聯動,通過零碎信息拼接出她的身世,苦苦尋親11年,終于等來‘奇跡’的出現。”據市社會救助中心主任陳洪軍介紹,2018年,市社會救助中心借助全國救助機構、網絡媒體平臺、在義商會、各類公益組織、愛心人士等力量,建立“鄉音尋親”平臺。此次正是通過“鄉音尋親”平臺,在金華等救助站積極幫助下,成功找到遠在安徽的張某家人,并通過視頻、照片等多種認親方式,最終確定張某身份。

“其實,這樣暖心的場景,在救助中心時常上演。”市社會救助中心工作人員陳稠妍告訴記者,中心多渠道發動“鄉音尋親”,今年以來,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29人次,護送返鄉45人,幫助10余名不明身份的流浪乞討受助者成功尋親。

人間至親是家人,世間至暖為“團圓”,即便分離多年,血脈親情隔不斷。黃某表示,非常感謝義烏這座溫暖的城市和善愛的人們,今后會常來義烏“娘家”走親。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