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年輕人涌入老年大學,收獲了怎樣的快樂?

時間:2023-05-31 08:05:35    來源:百度新聞

沒有升學壓力,不考試、不內卷,僅僅需要幾百元錢,就可以在鋼琴、書法、拉丁舞等眾多課程中任選,并且上滿一個學期。如此令人羨慕的學習場景,正是老年大學的真實剪影。在大部分人的思維慣性中,老年大學主要面向的是“銀發一族”,但近幾個月,越來越多年輕人曬出老年大學的學習經歷。他們有的在這里短暫擺脫了“同輩壓力”,有的與老人結成忘年交,還有的因此改變了育兒觀。

老年大學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首先來自那些“物美價廉”的課程。今天的年輕人,對生活品質有著更高的追求,其中非常重要的表現便是發展興趣愛好、點綴日常生活。但培訓機構里那些價格動輒四位數、五位數的課程,往往“讓錢包束縛了愛好”。反觀老年大學,一學期的學費通常只需要幾百元甚至幾十元,而且有著豐富的課程設置與專業的師資力量,自然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在這里,年輕人上的是課,省的是錢,學的是技能,充盈的是生活。


【資料圖】

此外,也要讀懂年輕人去老年大學上課背后的情感需求。羅薩曾把現代社會視作一個不斷加快生活節奏的社會,年輕人則是加速節奏中最為敏感的齒輪,難免會產生情感的焦慮與心理的倦怠。老年大學天然被賦予了慢節奏的特質與“享受生活”的期許,很適合成為情感的避風港。而且在這里,年輕人不必糾結于同齡人之間的比較、內卷、社交,可以回歸純粹的心靈現場,給自己做一場精神按摩,何樂而不為呢?

按照社會學的觀點,大部分人的社交都是同輩交往,但代際溝通卻有著推動知識共享與情感彌合的重要作用。在老年大學,年輕人便推開了通往另一方天地的大門。有一名在老年大學學習的同學就表示,年輕人也知道應該按時三餐、早睡早起,卻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但這對于爺爺奶奶們來說,其實就是最基本的生活節律,與他們相處久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也會變得越來越健康。此外,他也經常聽老人們講歷史故事、生活經驗,都會受益匪淺。

歐洲學者曾倡議并實施過“代際學習計劃”,這些項目為年輕人提供了向老年人學習經驗和智慧的機會,同時也為老年人提供著陪伴和社會互動。同樣,老年大學里的年輕人,也為老年人的世界注入了靚麗的青春底色。筆者經常去老年大學與爺爺奶奶們切磋乒乓球,每次休息時,總會有爺爺奶奶來聽我講年輕人的故事,感受世界的青春律動,也常有爺爺奶奶拿著智能手機來跟我“請教”怎么下載app、怎么切換移動數據與無線網絡。這樣的過程同樣會賦予我幫助老人的成就感與喜悅感。

也有網友擔心:年輕人的涌入,會不會擠占老年人的學習空間?對此,有的老年大學已經拿出舉措,比如在報名時設置年齡限制,優先保證老年人的入學資格,當報名席位還有余額時,便向全年齡段開放,向年輕人敞開大門。此外,也可以嘗試專門在班級中為年輕人設置一些名額,畢竟很多老年人也希望能有機會與年輕的朋友成為同窗忘年交。首創老年大學的法國,就逐漸將老年大學發展為任何人只要感興趣、有時間,都可以參加的“全年齡大學”。

更進一步說,年輕人涌入老年大學,折射出的是真實的消費觀念與學習需求。這一屆年輕人不摳門、不吝嗇,但同樣精打細算,希望能“花小錢辦大事”。對此,不妨給他們提供一些高性價比的學習項目,比如一些職能部門就提供了大量針對年輕人的公益性繼續教育項目。在推廣過程中,也要不斷增強針對性,找準年輕人的真實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讓老年人與年輕人,既能各得其樂,也能其樂融融。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本文作者:中青報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