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在佛堂鎮南埠頭村一個農田建設項目的工地入口,一輛渣土車緩緩停下,駕駛員向現場管理人員出示了電子聯單碼,管理人員在掃碼后填寫接收信息和接收意見并提交。
據悉,這是全市首張順利完成閉環的建筑垃圾電子轉移聯單(簡稱電子聯單),標志著義烏建筑垃圾處置管理進入電子時代。從市執法局了解到,建筑垃圾電子轉移聯單是對建筑垃圾從源頭產生到運輸中轉,再到處置利用的全過程,通過線上智慧交互與監控形成處置閉環的電子信息載體。
按照“一車一聯單”的原則,每輛建筑垃圾運輸車在完成車輛信息審核后都會被賦予一個聯單碼,源頭工地對出場車輛掃碼并填寫移出信息,處置單位對入場車輛掃碼填寫接收信息和接收意見。至此,一張包含建筑垃圾處置全過程信息的電子聯單就形成了。
此舉意味著,每一輛渣土車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車上的建筑垃圾從哪里來、要運到哪里去以及有關處置單位、車輛、數量等信息,只要打開電子聯單就一目了然,執法人員以及各環節操作人員均能實時在網上查到每車建筑垃圾的相關信息
“有了這個碼以后,我們對車輛的管理更全面,也更方便了,能清楚地掌握每輛渣土車的去向,有效消除管理盲區。希望能盡快在全市推廣開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義烏市順贏渣土清運有限公司負責人切實感受到了電子聯單帶來的好處。
除了運輸公司能享受到電子聯單的紅利外,施工單位和處置單位也獲利不少。“只要掃一掃碼,就能知道出場和入場的建筑垃圾數量。”一施工單位負責人表示,同之前依靠人工統計的模式相比,“掃碼”之舉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出錯率,還能更清晰地掌握剩余方量和所需方量,提高處置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聯單既認車又認人,因此需要其二維碼打印出來貼在車上,這樣即使司機換了,二維碼還能繼續使用。另外,執法隊員也提醒相關人員,由于信息填寫的每一步都會在系統里有記錄,因此一定要認真如實填寫。
市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子聯單的上線,開創了“一單觀全域,一單管全程”的建筑垃圾監管新模式。在具體操作中,從源頭、運輸、消納三個環節入手,實現“全閉環”監管,有效破解建筑垃圾動態監管難問題,實現管理部門、施工單位、運輸單位、處置單位多方共贏。據悉,該模式下一步將在全市進行推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