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周二(13日)下調逆回購利率后,央行如期降息了。1年期MLF利率下調為2.65%,之前是2.75%,下調了10個基點(1基點=0.01%),給市場放了370億的水。
降息降的是啥?
(相關資料圖)
以往一提到降息,一般指“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這個利率下降,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因為大家在銀行的存款、貸款利率會下降,存款收益會變少,但貸款利息也會減少。
最近刷屏的“降息”,和我們的理解不太一樣——這波是“央媽”給銀行發的“福利”,以后銀行向“央媽”借錢的時候可以少還點利息。
銀行的成本都降了,我們降息的希望也就大了。好比面粉和饅頭,如果面粉價格下降,饅頭的制作成本就會下降,自然就有了降價空間。
最近降息的品種有兩個,都是“央媽”常用的調控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
一個是逆回購——
央行會出手向銀行買債券(比如國債),這樣銀行手上就多了一筆錢。平時央行用最多的是7天逆回購,向市場投放短期流動性,來解決銀行的“燃眉之急”。
一個是MLF——
和逆回購相比,期限更長一些,一般是3個月到1年不等,常見的是1年期MLF。同樣要拿國債、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作為質押,到期還了錢再贖回來。
雖然也是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但一方面,MLF的期限比較長,銀行不用著急還,能安心地拿去放貸,特別是中長期貸款。另一方面,對銀行發放貸款的對象也有要求,得是三農企業、小微企業等,專門用來培育經濟中的毛細血管。
為什么降息?
以前降息,大都是因為銀行缺錢,但這次似乎不是這樣。
首先,銀行借錢利率處于低位。一方面,說明銀行手里的錢都還挺多,流動性挺充足的;另一方面,或許意味著企業、個人借錢的需求在減少,四五月份的社融數據(實體經濟從金融系統中得到的錢)都比預期低上不少。
而6月15日發布的經濟數據,消費、投資增速也沒有達到市場的期待。企業對未來沒信心,不想搞生產,自然也不貸款,企業不積極,靠著企業發工資的居民對未來收入也不樂觀,自然就不愿消費、買房。尤其是樓市,經歷年初的“小陽春”后,4月、5月的開發、銷售都很慘淡。
為了盡快賣房,前不久還誕生出“特種兵”房東,給中介獎金、拉群運營,只求趕緊脫手。一向堅挺的一線城市也有點“撐”不住了,房價由漲轉跌(5月價格環比下跌0.2%)。甚至表現向來優異的基建也有點乏了,增速環比出現下滑,你有沒有覺得身邊的工地建設沒那么熱火朝天了?所以前不久,央行行長易綱表示要“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緊接著,市場就迎來兩波降息,發改委也出臺了一堆減稅降費措施給企業減負。
隨著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稅費更加優惠,企業也能多借錢投資,進而拉動就業、消費。另外,易行長還提到“加強逆周期調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所謂“逆周期調節”指經濟不景氣時采用積極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反之,經濟過熱時財經緊縮政策抑制經濟過熱。相信后續的政策還有利好。
對我們有啥影響呢?
降息效果主要會體現在兩個方面:
1.生活
前面說到,MLF除了刺激貸款外,最重要的作用是會影響LPR(LPR=MLF+加點)。LPR指貸款基準利率,分為1年期和5年期,是銀行制定貸款利率的參考。其中——
1年期LPR利率是短期貸款的參考利率,比如車貸、消費貸;
5年期LPR利率是長期貸款的參考利率,比如房貸。
以往兩個品種都是同漲同跌的,所以,MLF都降了,下周公布的LPR下降的可能性更大了。特別是5年期LPR,一些機構認為下調幅度可能會超過10個基點。
如果真能降,背著房貸小伙伴的壓力就能減輕些。
2.投資
短期來看,這波降息可以給市場注入點信心,這幾天股市的表現也不錯。用格雷厄姆指數判斷一下,現在的市場差不多見底了。但長期能不能堅持住,還得看內需恢復的咋樣,看企業生產和咱們的消費動力足不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