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書香,悠悠鄉情。
【資料圖】
正是盛夏好時節,6月20日上午,蘇溪鎮六都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人頭攢動,三樓的農家書屋更是熱鬧非凡,駱金寶、樓森、胡友大等不少本土文學大咖都在其中。
原來,當天上午,原總參謀部大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著名義烏籍軍旅作家王賢根回故里探親,并攜作品“王賢根軍事紀實文學”六卷本在蘇溪鎮六都村與家鄉文友見面交流,同時向蘇溪鎮各村社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捐贈300套新書。
“故鄉是我文學創作的根脈”
上午9時許,充滿書香的農家書屋已坐滿了從四處趕來的文學愛好者,靜待王賢根帶來的“軍事紀實文學”六卷本推介講座。一個多小時的推介會,王賢根的話題始終未離開過故鄉。
王賢根1949年出生在蘇溪巧溪村,1958年建水庫時全家遷至溪北村。1961年進入蘇溪中學就讀,后考入金華一中。結合自己的求學成長經歷,王賢根深情地回顧了兒時在家鄉的生活:“我們這邊的小孩,沒上學前就開始練習毛筆字,最早在地上用小木棒寫寫畫畫。”得益于家鄉文化的熏陶,一顆自信的種子在王賢根心中開始萌芽。上了中學,愛好寫作的王賢根更是受到了語文老師的偏愛,常常將他的作文貼上墻給其他同學學習。讀初二那年,語文老師出題《我的理想》,當其他同學都奮筆疾書的時候,王賢根的思緒飄向了遠方,老師踱步到他身旁時,他向老師透露了自己的夢想:當一名作家。或許就在那一刻,為王賢根奠定了人生的發展方向。
1968年初,他從金華一中應征入伍,歷任戰士、文書、班長、排長、干事、指導員、秘書、政治協理員等職,一干就是四十年。他認為,是故鄉的熱土培養自己成長,小學、初中的刻苦讀書,為融入部隊大熔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因此也多了一份對故土母校的感恩之情。
用文字色彩渲染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始終是軍事紀實文學的主線。”聊起與軍事紀實文學結緣的過程時,王賢根以歷史和時代的目光審視故鄉及故鄉的文學。
本次他的六卷本作品《浩然家國情》《開國將領的故事》《雷神》《西線之戰》《援越抗美實錄》《鐵流先鋒》,不少是故鄉的題材。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義烏軍事文化略述》,是列入義烏叢書面世的,初稿書名即為《浩然家國情》,幾易其稿,現以第三稿的面目面對讀者,內容比《義烏軍事文化略述》多了兩章。臥薪嘗膽、終成霸業的勾踐,汴梁設擂、拳振國威的金臺,加上為孫權鼎立東吳立下赫赫戰功的駱統,揮筆書寫討武檄文、震撼朝野的駱賓王,“杯酒釋兵權”、南下隱居義烏的王彥超,垂死尚三呼的民族英雄宗澤,進士出身、抗倭平寇的儒將吳百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支支威武的隊伍,演繹了義烏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們跌宕起伏的人生,無不顯現了義烏軍事文化的生動和輝煌。
王賢根說,像對太平軍的評述,是以家鄉當年百姓的目光和現還在流傳的故事,及鄉民的口吻為依據,來審視他們的。
王賢根多次提及與人合作30余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千古長城義烏兵》的創作,認為“單單寫故鄉美好景物與風土人情,是沒法讓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來的”。他在《浩然家國情》后記“十年一覺故鄉夢”里說道,有心收集義烏軍事文化相關的史料和故事,即使不為這寫作,對于故鄉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與自己這個從戎一生的軍人,是感情的一種紐帶,也是從事軍事文學創作的一份養料。
文學是一輩子的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學情緣不外乎耕植于心的家國情懷,源于文以載道的責任擔當,還來自心靈深處執著的夢想。
在四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王賢根筆耕不輟,他所著的報告(紀實)文學《援越抗美實錄》《中國秘密大發兵》《雷神》《西線之戰》《鄧東哲將軍紀事》《火紅的陽光》《鄱陽湖情懷》《遠泉綠色之夢》《千古長城義烏兵》,散文集《山野漫筆》《用自己的頭站起來》《又是煙雨迷蒙時》等,曾獲多項文學獎。
在《夢想是一輩子的事——王賢根訪談與演講集》一書中,王賢根談到了故鄉、地域文化和賢達人物對一個作家的刻骨銘心的影響,譬如《青山不老》中的鄉情和老師;譬如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深造期間遇見的系主任王愿堅(《黨費》《普通勞動者》的作者);譬如校友、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者魏巍。
多年來,他無數次回到故鄉,與故鄉的文學界朋友探討文學,與學校的師生交流創作感悟。作為蘇溪鎮主辦刊物《蘇溪亭》的指導老師,王賢根一直非常關心《蘇溪亭》的創作,他說,近年來《蘇溪亭》上刊發了許多好作品,我們應深入思考人生、歷史、文學帶來的影響,充分發揮本土作家的引領和榜樣作用,培養、帶動、引領后起之秀,發展、提升、壯大蘇溪作家隊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