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6月7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激勵措施的實施細則》的通知。
文件提出,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及時爭取將新能源相關重點電網項目、調節能力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電力等規劃,電網企業要根據《激勵措施》需求加快重點電網項目建設,滿足項目電力送出需求。
(資料圖)
原文如下: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四川省能源局關于印發《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激勵措施的實施細則》的通知
各市(州)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辦),省級有關部門,四川能源監管辦,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各有關企業:
為推動《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的激勵措施》(川發改能源〔2022〕721號)政策落地實施,促進多能互補電源加快建設,進一步規范激勵措施配置新能源資源的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研究制定了《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激勵措施的實施細則》,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四川省能源局
2023年5月29日
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激勵措施的實施細則
為推動實施我省《加快推進多能互補電源建設的激勵措施》(川發改能源〔2022〕721號,以下簡稱《激勵措施》),進一步明確項目申報條件、申報流程以及監督管理等工作要求,促進多能互補電源加快建設,結合電力發展實際,制訂本實施細則。
第一章 申請
第一條 符合《激勵措施》的項目法人向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提出新能源資源配置申請,原則上項目法人與新能源資源配置主體應一致。
第二條 項目法人應滿足以下類別條件。
已建、在建和新建具有季及以上調節能力的省內消納水庫電站。跨省外送國調(網調)水庫電站適用于《激勵措施》電力資源留川+新能源資源配置條款有關要求。
在建、新建天然氣發電、煤電以及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改造項目。
支持或參與天然氣發電項目,簽訂了量價保障中長期供用氣協議的供氣企業。
已建、在建和新建跨省外送國調(網調)水電項目電量留川的發電企業。
第三條 項目法人應準確填寫新能源資源配置申請表,提供申請配置的支撐材料,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第四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對符合《激勵措施》要求的項目法人申請及時作出受理決定。
第二章 初核
第五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對受理的新能源資源配置申請開展初核,核實項目法人合法性、股權結構等以及申請資源配置的相關依據。
核實水電項目的調節能力、核準規模。
核實在建、新建天然氣發電和煤電項目裝機容量,存量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改造項目新增調峰容量。
核實油氣資源開發企業新增川內供氣量價情況以及為在建、新建天然氣發電項目供氣量價情況,核實為天然氣發電量價保障供氣的中長期協議。
核實已建、在建和新建跨省外送國調(網調)水電項目電量留川情況,同步核實是否簽訂了增加留川電量的中長期協議。
第六條 新能源資源配置應滿足以下要求。
有調節能力水庫電站原則上配置附近60公里范圍內的新能源資源,就近接入水電站升壓站實行水風光一體化開發,配置規模原則上不超過水電站核準批復的總裝機容量規模。
在建、新建天然氣發電和煤電項目按裝機容量等量配置新能源資源(氣電項目裝機容量以設備招標結果為準,煤電項目裝機容量以核準文件為準),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靈活性改造項目按新增調峰容量的2倍配置新能源資源。其中,“三改聯動”靈活性改造項目應符合國家、四川省的相關產業政策,納入當年改造計劃并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目標。
為天然氣發電項目長期經濟可靠運行提供量價保障(按年利用小時數3500小時以上測算用氣量,90%以上用氣量為合同內氣量且執行基準門站價),并與天然氣發電項目法人簽訂中長期供用氣協議,結合協議簽訂情況對油氣企業配置相應規模的新能源資源。鼓勵油氣企業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分享新能源資源激勵指標。
存量國調(網調)機組在原有送電協議基礎上增加留川電量,并繳納送出省輸電費用,且與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結算的跨省外送水電開發企業,按“新增留川電量/我省水電年均利用小時數”換算成裝機規模確定新能源資源配置規模。新增國調(網調)機組在落實國家送電協議的基礎上,新增的留川電量價格不高于存量國調機組留川電量均價,并繳納送出省輸電費用、與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結算的跨省外送水電開發企業,按“新增留川電量/我省水電年均利用小時數”換算成裝機規模確定新能源資源配置規模,鼓勵進一步降低留川電量價格。
第七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結合新能源資源普查、基地規劃、用電增長和電網規劃等情況,統籌制定年度配置方案,協調有關市(州)落實配置的新能源資源、項目布局、開發時序等。
第八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將初核結果及時反饋項目法人,項目法人就新能源資源配置情況進行確認。
第三章 實施方案
第九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指導市(州)能源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包括編制依據、新能源資源、建設規模、接入方式、開發模式、利益共享機制、項目法人與市(州)責權利、項目投資和收益、開發時序等主要內容。實施方案應與電網規劃、地方國土空間規劃、交通規劃等重點規劃相銜接,符合全省新能源發展總體要求、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要求以及全省電力發展規劃,明確環保水保、土地政策、接入消納等邊界條件。
第十條 市(州)能源主管部門會同項目法人將市(州)人民政府同意的實施方案報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委托咨詢機構會同電網企業對實施方案開展評審,并出具評審意見。
第十一條 根據評審意見,市(州)能源主管部門會同項目法人完善實施方案,立足用電增長、電網建設等因素,明確開發建設的項目清單、規模大小和開發時序,報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審核。
第四章審核和報備
第十二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具體負責審核實施方案。
第十三條 根據審定的實施方案,在嚴格遵守國家和省推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有關規定基礎上,充分考慮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按照權責對等、合作共贏的原則,項目法人與對應配置新能源資源項目所在市(州)就新能源資源開發相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
第十四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對市(州)人民政府同意的實施方案、項目法人進行審核確認并向省政府報備;涉及跨市(州)等重大光伏發電、風電開發的資源配置項目,由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提出意見報省政府審定。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根據《激勵措施》有關規定,結合多能互補電源項目建設進度分批配置新能源資源,配置的新能源項目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序,結合重點電網項目納規及建設安排,及早核準(備案)開工建設。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十五條 加強對申請配置新能源資源的水電、火電等項目的監督,省能源局組織專家定期對項目建設推進情況進行評估,市(州)能源主管部門適時監督項目進展情況,堅決杜絕套取新能源資源配置的行為。
水庫電站及煤電“三改聯動”改造項目原則上建成后一次性配置新能源資源。天然氣發電、煤電項目在項目建設責任書明確的開工時間內開工,配置項目規模50%新能源資源;在項目建設責任書明確的時間內完成機組試運行后建成投產的,再配置剩余50%新能源資源。
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提前3個月以上建成投用的,除按要求配置新能源資源外,另獎勵配置規模的30%;提前2個月建成投用的,除按要求配置資源外,另獎勵配置規模的20%;提前1個月建成投用的,除按要求配置資源外,另獎勵配置規模的10%。
對未能在項目建設責任書明確的開工時間內正式開工的(不可抗力因素除外),當月扣除配置資源規模的20%,之后每延遲一個月開工增加扣除10%,直至扣除完畢。
對未能在項目建設責任書明確的建成投產時間內建成投產的(不可抗力因素除外),扣除配置資源規模的50%,之后每延遲一個月建成投產增加扣除10%,直至扣除完畢。
天然氣發電、煤電項目,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核準后1年內未按規定開工的,取消新能源激勵權利。
第十六條 市(州)能源主管部門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強化項目法人在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過程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做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和安全監管,督導項目加快建設,按月向省能源局報送項目推進情況。
第十七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及時爭取將新能源相關重點電網項目、調節能力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電力等規劃,電網企業要根據《激勵措施》需求加快重點電網項目建設,滿足項目電力送出需求。
第十八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對多能互補電源及新能源項目實施月調度、季評估、年考核。根據項目開工投產時間,按照《激勵措施》要求,落實相應的激勵、約束措施。對推進電源電網項目建設得力的,予以通報表揚;對推進建設不力的,予以通報批評并加強督查。
第六章 其他要求
第十九條 按本實施細則配置的新能源資源開發項目法人,應依法依規建立與相關地方共享機制,鼓勵屬地注冊,并與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簽訂購售電協議、調度協議和結算合同,其發電量留川使用。對新能源項目與跨省外送水電站互補運行新增的發電量,因地制宜研究接入電網等方式,保障電量優先留川使用;因需要實施外送的,相應增加水電留川電量或繳納省內過網費。
第二十條 不屬于《激勵措施》安排配置的新能源項目,按《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風電資源開發若干指導意見的通知》(川發改能源規〔2021〕181號)執行,國家和省另有規定的,按新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 本實施細則由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四川省能源局負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17日。
第二十二條 本實施細則與我省已出臺的其他政策措施不一致的,以本實施細則內容為準,實施期間國家和省級政策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