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夏日夜晚,躺在門前的涼席上依偎著奶奶,一邊聽她講古老的神話故事,一邊細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奶奶輕輕搖動扇子,撲面而來的是麥稈淡淡的清香,帶著一絲絲清涼……大概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這么一把麥稈扇。隨著時代發(fā)展,電扇、空調等家電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扇子,使用麥稈扇的人也越來越少,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回憶。
在佛堂老街的街頭,小愛見到了正一邊編著扇子,一邊向游客們介紹著麥稈扇的手藝人樓小香。樓小香表示,麥稈扇原是義烏鄉(xiāng)間的尋常之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村里婦人大多也會制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這樣的麥稈扇已經慢慢淡出了大家的生活,但老一輩看到總覺得特別親切。
游客?周阿姨“我記憶很深,小時候沒有電扇、空調,媽媽給我扇著睡覺的,同時還能起到驅蚊的作用。”
游客散去,樓小香隨意地在一旁的店面里坐下來,手上的功夫卻是一刻也沒停過,一根根麥稈在指尖快速地纏繞、扭轉,熟練地編織著。她說,她的麥稈扇,從麥子的種植,一直到扇子上的花紋刺繡,全程都是自己親手完成的。
一把精致的麥稈扇,從最初的選麥稈泡麥稈到最終成型,要經過十幾道手工工序,一針一線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定力。即使有著四十多年麥稈扇制作經驗的樓小香,也至少需要整整一天。如今,編扇子似乎也成了樓小香生活的一部分。
樓小香回憶說,從年輕時候起,她就常和村民們一起賣麥稈扇,當時按扇子的大小,售價從幾毛到幾元不等。但因為工藝復雜又不賺錢,村民很少再做這種扇子,用的人也不多了。
麥稈扇手藝人 樓小香“這種麥稈扇扇起來很清涼,很舒服又環(huán)保。重量上也更加輕便,搖再久手腕也不會累。”
如今的麥稈扇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手工藝品。2019年9月,麥稈扇已被列入義烏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麥稈扇文化記錄著幾代人的鄉(xiāng)愁,是屬于大家童年的“獨家記憶”,其中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依然值得咀嚼回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