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阿斯巴甜 致癌”
這一話題登上熱搜榜第一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消息人士說,阿斯巴甜將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同時,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在對阿斯巴甜的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將于7月宣布調查結果。世衛組織回應媒體稱,將于7月14日就這一話題發表相關內容,但未透露具體內容是什么。據《華盛頓郵報》22日報道,阿斯巴甜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人造甜味劑之一,去年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食用大量的阿斯巴甜可能增加成年人的患癌風險,美國也開始對這種甜味劑進行重新審查。美國飲料協會作為飲料制造商的代表,和相關行業組織對這項結論進行駁斥。美國飲料協會官員稱,科學界和監管界普遍認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這是世界各地食品安全機構一次又一次得出的結論。阿斯巴甜是最常見的人工合成甜味劑,例如無糖可樂和雪碧中都有該類甜味劑,用于替代蔗糖。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諸多打上“無糖”標簽的食品飲料中,譬如可口可樂無糖汽水、瑪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飲料等,實際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劑。目前,IARC依據患癌幾率的高低將致癌因素分為五類:
【資料圖】
1類:對人類有確認的致癌性
2A類: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
2B類:有可能對人類致癌
3類:尚不能確定其是否對人體致癌
4類: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IARC將把阿斯巴甜列為“2B類”,即有可能對人類致癌。
早在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劑。
世衛組織在指南中表示,有證據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劑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體脂沒有任何長期益處。此外,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例如導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據了解,上述指南所指的非糖甜味劑主要包括安賽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紐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等。很多網友看到這個消息不以為然:青檸云片糕 :酒精也是啊,咖啡因也是啊,反正我又不是往死里喝,怕什么
Homederr :什么都致癌,什么都別吃了
啦啦啦大雄:拋開劑量談毒性?
吃飯沒空:都是誘因 癌癥關鍵還是基因
強迫癥嚴重作祟煩煩煩:大驚小怪!抽煙致癌,還不是!
也有不少網友開始感到緊張:Icomtys:立馬放下我手中的無糖可樂
Hellen要教書育人:還能吃啥?喝啥?
香菜有什么好吃的呀:幸好我不愛甜
虢某:我永遠也只吃含糖可樂
虎媽回歸:家人有糖尿病,一直有不要吃阿斯巴甜的說法
食品飲料圈開始表態
有品牌緊急回應
阿斯巴甜將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消息一出食品飲料圈的協會與公司紛紛站出來表態6月29日針對媒體報道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計劃將甜味劑阿斯巴甜分類為?“可能致癌物”一事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官網發文↓↓↓▲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其官網發布的文章。官網截圖國際飲料協會(ICBA)執行董事Kate Loatman說,IARC此說法與長期以來大量的高質量科研結論相悖,或會誤導消費者放棄安全的無糖與低糖選擇,轉而消費更多的糖分。“我們仍然相信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因為我們與來自90多個國家的食品安全局對其進行過的安全評估。”Kate Loatman說。國際飲料協會的回應中還表示,與IARC的結論相反,2022年4月IARC的上級機構世衛所發布的一份審查報告顯示,較高的低卡路里或無卡路里的甜味劑消費與癌癥死亡率之間“沒有明顯關聯”,也不會造成任何形式的癌癥。而國際甜味劑協會(ISA)秘書長Frances Hunt-Wood指責“IARC并不是食品安全機構”,并認為該機構對阿斯巴甜的評估“在科學上并不全面,因為它以許多廣遭質疑的研究為基礎,可能誤導消費者。”這個協會里的諸多成員包括了瑪氏箭牌和可口可樂,它們都推出了含有阿斯巴甜的產品。此外,也有一些中國品牌立即撇清與阿斯巴甜的關系。奈雪的茶相關負責人稱,去年11月已經將全部產品使用升級的天然代糖“羅漢”;羅漢果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其提取物“羅漢果糖苷”是天然甜味果糖物質。而元氣森林方面則表示,該公司全線產品也不含阿斯巴甜,“元氣森林配料表更干凈,元氣森林可樂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無糖飲料更健康?
甜味劑的危害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阿斯巴甜是最常用的甜味劑之一,我們熟悉的無糖飲料如“零度可樂”等,就使用了阿斯巴甜。糖攝入過量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會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等多種疾病風險。而人工甜味劑、代糖的出現,似乎幫人們規避了糖攝入過量帶來的危害,同時又滿足了味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2021年就有媒體報道,30歲的孔先生(化名)喜歡喝碳酸飲料,但擔心含糖飲料喝多了導致發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滿了“無糖”或“0糖”的飲料,每天至少喝個4、5瓶。后來,孔先生總覺得口渴,尿量也較原來增多,于是到醫院就診。經過醫生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病史,結合多飲、多尿等典型癥狀表征,并及時完善檢查,孔先生被確診為初發——糖尿病并發酮癥酸中毒。武漢市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腎病內分泌科醫師譚金枚解釋,無糖并不代表沒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異的人造甜味劑代替。一旦甜味劑攝入過多,不僅會刺激胰島素產生,影響胰島素受體的敏感度下降,還會反射性地增強食欲,導致熱量超標。所以孔先生長期喝無糖飲料代替正常飲用水,便加速了機體代謝失控,引發糖尿病。有研究表明,甜味劑的甜味會讓人感覺吃了含糖的食物,進而刺激人體產生胰島素,導致血糖下降,讓人產生饑餓感,食欲增強。無糖飲料中的“甜味劑”雖然零熱量,但長期攝入人工代糖會導致胰島素內分泌失衡,反而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紊亂。2022年9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中心、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醫學頂尖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較高的人造甜味劑攝入量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來源?|?青春浙江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