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材料 >  >> 
港中大(深圳)學者參與的虎年春節民眾調查表明

時間:2022-02-14 14:31:27    來源:深圳商報

虎年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多個城市呈零星散發狀態,“就地過年”成為民眾春節假期主要選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及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校長講座教授賈建民、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和博士生袁韻、香港大學副教授賈軾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對虎年春節民眾的幸福感、風險感知程度和行為活動等開展了全國問卷調查。

留深過大年,景區看節目,成為不少深圳人今年的選擇。 深圳商報記者 劉文英 攝

調查發現,今年春節“就地過年”與“返鄉探親過年”民眾的幸福感相同,并且與去年春節相比有顯著提升,民眾的風險感知和防護行為均處于較高水,但中高風險地區的民眾春節幸福感顯著低于低風險地區。

在哪過年都很幸福

研究團隊于春節前、后對同一群體開展兩次調查,分別收集問卷3500份和3016份,樣本來自全國256個城市,年齡段以20-50歲有春節探親需要的群體為主,覆蓋各類社會群體與收入階層。

調查報告顯示,虎年“就地過年”與“返鄉探親過年”民眾的春節幸福感相同,其均分值均為5.51,介于“比較開心”與“開心”之間(1為最低值,7為最高值);“比較開心”以上人群占比為85.41%。并且,今年比去年的春節幸福感(5.28)有顯著提升。

虎年春節“就地過年”的人群占比為76.06%,大大多于2021年的39.33%。在春節前的調查中,計劃“就地過年”的人群占比僅有49.47%,如此可見,春節期間各地收緊疫情防控措施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原來有出行計劃的人群出行。今年春節“就地過年”的人群中,有74.06%的去年春節也選擇“就地過年”。這些民眾94.30%對于他們所選擇的過年方式感到不后悔。

在有春節出行計劃的人群中,95.92%為探望父母和老人,18.14%為探望孩子和配偶,58.44%為探望其他親朋好友。面對疫情,人們選擇不同的過年方式,與親人團聚的傳統俗仍然是人們春節的期望。

娛樂有助提升滿意度

調查分析顯示,春節假期增加了人們的聚會和娛樂活動,提升了生活滿意度,減少了負面情緒。特別是,在自己家或親友家聚會、探望父母和老人、去公共場所參加社交聚會、去看電影或演出,以及去餐館就餐等活動增加顯著。另外,去商場購物、戶外鍛煉、在省內旅游(主要是市內和周邊旅游)等活動也有比較顯著的增加。

春節期間以上活動的增加有利于改善人們的心態健康,使得人們的感知壓力、感知煩惱和擔憂、以及孤獨感等負面情緒顯著減少,對生活的滿意度得到顯著增加。另外,北京冬奧會和傳統的春晚也對民眾的春節幸福感提升有顯著貢獻。

在春節假期中,除夕是氣氛最隆重的日子。89.09%的受調人群感到除夕比時更加開心,從年初一到初四這一比例分別下降為81.03%、62.93%、44.63%、32.69%,到年初七這一比例已降低到11.67%。

疫情防護意識較高

研究團隊根據調查結果發現,新冠疫情仍然是影響人們春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春節期間處于中、高風險地區民眾的春節幸福感(分別為4.89、4.88)要顯著低于低風險地區(5.54)。中高風險地區的群體面臨更多的感知壓力、煩惱和擔憂、以及孤獨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低。

調查顯示,春節期間人們的防護行為處于較高水,外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清潔自己的均分值分別為6.65、5.70、6.04,介于“比較多”與“非常多”之間;而外出餐館就餐、商場購物、社交聚會、去影院等日常活動的總體均分值只有2.82,介于“很少”與“較少”之間。

調研團隊的學者表示,疫情下的虎年春節,“就地過年”與“返鄉探親過年”的群體都獲得了較高幸福感,體現了我國社會以及民眾生活和精神的良好狀態。(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馬明霞)

關鍵詞: 虎年春節民眾調查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