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終年雪不斷,四季穿棉襖。”在艱苦的環境、生命的禁區,屹立著一面鮮紅的旗幟,駐守著一支敢于攻堅克難的鐵軍,他們就是礦冶集團工程公司華泰龍項目現場團隊。 該項目部地處巍峨的崇山之中,位于海拔4500米的高原缺氧地帶。進入西藏自治區初期,高原反應給團隊成員帶來了各種不適,心慌氣短、胸悶胸痛,走幾步都會使人氣喘不已,晚上更是頭痛欲裂難以入睡。該項目部成立初期,人、財、物極度缺乏,吃、住、辦公全都在山坡空地臨時搭建的板房內。沒有通勤車輛,每天只能徒步往返于施工現場和項目部。短短3個月,團隊成員的平均體重下降了40斤。 該項目尾礦庫存在海拔高、壩體上升速度快、排放濃度高、尾礦難固結等疑難點,如何堆筑子壩是我國乃至世界尾礦行業都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面對燙手山芋,年輕的項目經理、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崔旋帶領尾礦技術團隊,扎根項目現場,開展了連續數月的筑壩試驗,在經歷了數百次艱難的探索之后,項目團隊終于用汗水換來了試驗的成功,突破了筑壩難的困境。 筑壩試驗的成功給該項目團隊帶來極大信心,但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尾砂不固結、灘面軟弱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在條件簡陋的營地中,崔旋帶領尾礦技術團隊,把高寒、低氧化為奮斗的動力。缺少蔬菜、嘴唇干裂,他們就吃維生素片補充營養;頭疼、失眠,他們就討論技術問題。終于不負有心人,項目組經過不懈努力,先后開發了4項創新性技術,成功申報了6項發明專利,攻克了高原尾礦庫筑壩的世界難題,在西藏自治區為礦冶集團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口碑。 該項目不僅有技術難題,也有施工困難。西藏自治區進入雨季時,雨水來得又急又猛,給筑壩施工作業帶來極大影響,易引發安全事故。為解決這些問題,施工經理薛強克服高原反應,連續扎根現場500多天,全力守護項目建設。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為防止返鄉人員不能及時返崗而影響工期,薛強主動申請留崗,勸說工人堅守崗位,安撫工人情緒。除夕夜,他們只能通過視頻給父母拜年,向妻兒道一聲抱歉。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該項目團隊以鋼鐵般的意志,克服各種困難,用科研指導工程實踐,用工程實踐驗證科研成果,贏得了華泰龍礦業公司的高度認可和贊揚。他們將拼搏的汗水揮灑在簡陋的施工現場,與工人們并肩作戰,確保工程進度如期推行;他們將飽滿的熱情互相傳遞,協力完成各階段工作目標;他們將敬業的精神傾注在看似枯燥的圖紙中,靜心研究、耐心排查,突破技術上的難關,以勇于擔當的礦冶精神迎接各項挑戰,以團結求實的工作態度埋頭苦干。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該項目團隊將繼續扎根高原,像雪蓮一樣在祖國的深山中綻放,書寫礦冶青年“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昂揚斗志。作為礦冶青年一代,項目部團隊成員始終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始終牢記“服務國家創新戰略,引領行業技術進步,促進資源高效開發,打造一流科技企業”的礦冶人使命。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區,礦冶青年無所畏懼,一路前行,為打造世界一流礦冶科技公司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宋玉基 薛強 苗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