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材料 >  >> 
海外恩菲人:礦業報國 步履鏗鏘

時間:2022-03-18 09:51:21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卡莫阿項目現場

天色慢慢暗了下來,非洲大草原又迎來一個黑夜,點綴在廣袤草原之間的卡莫阿-卡庫拉二期項目此時燈光亮起,暮色下的廠區熠熠生輝,如同草原中的一顆明星。恩菲人的白色安全帽在這明亮的燈光下被映襯得更加醒目,在鋼架中穿梭、忙碌著……

在非洲大地建設世界級銅礦

卡莫阿-卡庫拉二期項目是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EPCM模式承擔的一座世界級銅礦山,并為此組建了一支專業、敬業、國際標準的EPCM管理團隊。團隊由中國恩菲礦山事業部牽頭,在國際業務部、招標采購中心、冶金化工事業部、長沙及成都執行中心的聯合支持下組織建立,是一個包括項目、設計、采購、物流、施工、控制、進度、質量等多經理和多專業的聯合管理團隊,有力保障了這座世界級礦山的建設穩步推進。

呂鴻是卡莫阿項目的控制經理,主要負責項目現場的材料采購運輸和合同管理工作。海外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程序與國內有較大差異,為避免發生疏漏,他已在現場駐守了一年有余,參與了所有材料采購運輸的關鍵環節,“呂質檢”成了他的另一個稱呼。“全力干好項目,用實力說話,這是我們恩菲人最大的底氣。”談及一年來的現場工作,呂鴻滿是自豪。

梅志在卡莫阿項目上檢查浮選槽內的螺栓保護蓋。

青年員工梅志是卡莫阿項目的工藝設計工程師,在現場施工服務的一年來,他見證了項目從土建到調試的全部重要建設過程。“現場-宿舍”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在他的日記里變得鮮活生動:

2021年3月9日,天氣陰

5天前,我來到項目營地,土建工作已經全面鋪開。隔離緩沖的這些日子里,我開始熟悉項目現場、營地的情況,了解現場規定,學習安全知識。覺得一切都很新鮮,但仍然有些緊張。

2021年3月30日,天氣大雨

剛果(金)的3月份還是雨季,天氣變化難以捉摸,每天的雷電交加和瓢潑大雨給現場施工增加了不少難度,也給燥熱的天氣帶來了絲絲涼意。因為疫情原因,現場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專多能,我除了浮選子項的工藝設計工作外,每天還要溝通和解決多個專業的圖紙施工問題,這真是一個艱難又寶貴的鍛煉機會。

2021年5月15日,天氣晴

漸漸轉入旱季,施工進程開始加快。設備訂貨資料已經陸續完成、設備評標以及資料審閱工作都在緊張有序地開展著,設計也在按照原定計劃往前推進,模型審核、P&ID設計、HAZOP分析逐一完成。隨著將管道IFF的圖紙簽發給供貨商,設計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的工作重心也逐步轉向了SMPP安裝方面。

2021年8月10日,天氣晴

我在負責SMPP安裝工作的同時,還兼顧處理設計問題。需要學習和準備的工作太多,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休息。即使這樣,全部時間用來工作都顯得局促。

2021年10月27日,天氣晴

九十月份是現場施工最緊張的時候,業主要求SMPP提前完工。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開足馬力,項目執行的各參與方高度配合,終于將SMPP建設完工日期定格在了12月底。

2021年12月31日,天氣多云

我來到項目現場已經10個多月。

眼前這個親手參與設計、建設的項目,就是給自己最好的新年禮物。如今,即將參與試生產的項目就要有所產出,就如同經歷了耕耘、播種后取得收獲的喜悅。

礦區的清晨,偶爾烏云布滿天空,偶爾大霧籠罩。但是,不一會兒,絢爛的陽光總能穿透烏云普照整個大地。大霧消散,雄鷹盤旋在礦區上方的藍天白云之間,醞釀著的生機正在悄然發生。

卡莫阿項目現場的中國恩菲管理團隊人員最多時高達29人,其中,包括18名中國員工、7名南非員工以及6名剛果(金)當地員工。多國籍、多文化背景的員工和不定期的人員流動不僅給項目整體推進帶來了難度,更提高了項目應對疫情挑戰的要求。

剛果(金)的通用語言是法語,但現場工程團隊溝通主要使用漢語或英語。多語言轉換的責任,落在了安全員石喊麥的肩上。精通英、法雙語的她,既是外籍員工的防疫監督員,也是防疫政策的講解員,更是大家的心理疏導員。在她積極而溫暖的溝通中,原本對接種疫苗存在嚴重抵觸情緒的當地員工,也都轉變了認識,從而實現了員工疫苗接種“全覆蓋”。

技術保障團隊成員正在進行勘探作業。

宋磊(左一)和石喊麥(右一)在進行安全檢查。

同樣堅守現場1年有余的宋磊是項目安全經理。他除了要保障項目的安全生產外,還要負責現場所有員工每天的體溫測量、定期核酸檢測、防疫物資發放、疫情防控以及員工防疫培訓等工作。2021年12月,剛果(金)突然暴發了項目開工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疫情,3名外籍員工也在這波疫情中被確診為無癥狀感染者并進行隔離。為了實時掌握情況,宋磊給他們送去水銀體溫計并詳細告知了使用方法。然而,不一會兒,他就接到了一名隔離人員的電話:“我在熱水里試了試體溫計,誰知體溫計突然爆了。”宋磊意識到,當地員工熟悉的測溫工具是電子體溫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水銀體溫計還是第一次見,雖然已經告知了使用方法,但是對醫療水平差異的考慮還不夠充分。隨后,他將“體溫計的使用方法”也納入了系統的防疫培訓中。“當地經濟水平差,員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而且也有著不同于我們的特有文化和思維方式。”宋磊在管理中不斷摸索進步,最終找到了一套對于當地外籍員工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我們做安全管理,一是幫助學習理解,二是尊重文化,三是傾聽訴求。中外差異逐漸減少,項目建設才能有保障。”宋磊說。

卡莫阿項目中國恩菲團隊部分員工合影。

在印度洋上度過新春佳節

在風平浪靜的西南印度洋上,大洋采礦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而此時正值對于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本該闔家團聚的日子,也是西南印度洋的海況相對較好、便于勘測的時節,中國大洋65航次勘探任務技術保障團隊——來自長沙礦山院的艾楊、臧龍、王星、徐宗軍、青振必須抓住這彌足珍貴的作業窗口期完成大洋勘探工作。而這,已經是該團隊在海上度過的第6個春節。

農歷新年第一天,團隊到達作業區,經過周密的準備與甲板調試后,鉆機準備就緒。隨著首席科學家“鉆機下放”一聲令下,裝備助理抬起右手,示意指揮作業人員操控絞車,將鉆機吊離甲板。起吊、外擺、入水,一整套操作有條不紊,設備狀態正常,深海巖心取樣鉆機第一站正式開始作業。

此時,他們努力克服暈船的痛苦,集中在鉆機操控實驗室,緊盯操作界面,認真記錄、分析每一組數據,確保鉆機正常運行。半個小時后,鉆機接近海床面50米左右,尋址系統開啟,合適作業點搜尋完成。伴隨著絞車放纜逐漸放緩,鉆機實現平穩坐地。經過7個小時緊張連續的作業,鉆機順利回收,取到第一份硫化物巖心樣品,為中國大洋65航次勘探任務成功打響了開年“第一炮”。

中國大洋65航次的鉆探任務是歷次站位數量最多的航次,鉆機也是航次最大型的勘探設備,單站位作業時間最長,是航次重點保障任務之一。鉆機團隊實施24小時兩班制,完成鉆機任務的同時,還要參與其他作業任務,鉆機組成員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以上,特殊情況甚至需要36個小時連續作業。

除了緊張而密集的鉆探工作外,鉆探任務結束后,鉆機的例行維修保養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海況惡劣時,即使4000噸的科考船,也依然抵擋不住近6級海況的海浪,在海面上跌宕起伏。“我們的身體隨著船上下起伏,隨時可能暈船嘔吐。此外,船上維修空間有限,為了能快速排查出現的問題,大家常常是一手拿工具一手拿電筒,平躺在甲板上,靠著腿部力量一點點蹭到鉆機內部,依次檢修液壓站、閥組。海浪不時打上甲板,海水順著領口流進衣服里,刺骨的寒冷,只能咬牙挺過來。”技術保障團隊的艾楊提到檢修工作時如是說,“設備檢修的最后階段,我們還需要頂住撲面而來的猛烈海風和咸澀海水,爬到4米高的鉆機頂端,牢牢抓緊鉆機,檢查電纜連接情況。每次檢修都是嚴峻的考驗。”

伴隨著又一次鉆機的檢修完成,天邊烏云散去,太陽緩緩地從東方海平面升起,耀眼的紅光照亮了艦橋,也照亮了技術保障團隊成員們的面龐。此時,他們面朝祖國的方向,眼中閃爍著堅毅,心中充滿希望;他們雙拳緊握,隨時準備好迎接下一次嘹亮的“鉆機下放”。

技術保障團隊成員正在檢修鉆機。

在世界各地留下恩菲足跡

卡莫阿和大洋項目,只是海外恩菲人奮斗的縮影。他們拼搏在項目一線,夜以繼日,不論寒暑,用行動詮釋著國家隊的堅守和責任:印度尼西亞OBI項目,電氣自控專業的張顏和李孝飛頂著疫情風險輾轉抵達現場后,3天不眠不休突擊安裝調試,保證項目冷水試車按時全線貫通;隔離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李洪宇、劉佳、王祖友、宮志偉,無論何時都保持著與5193公里外的北京“零時差”對話,以線上工作的方式繼續遠程奮戰;在剛果(金)穆松尼項目進行井建技術服務的郭相參,得知親人去世的噩耗后,強忍悲痛,在項目現場對施工人員千叮萬囑,解決好各項技術問題,之后才匆匆趕回國內。還有剛果(金)各個項目上的孫明俊、孫宸宇等,印度尼西亞各個項目上的賀偉偉、關德海等,幾內亞西芒杜鐵礦項目上的黃穎生、汪傲等,厄瓜多爾米拉多銅礦項目上的郭中岳,塞爾維亞佩吉銅金礦開采項目上的康瑞海、張峰等,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垃圾焚燒項目上的夏英倫,贊比亞謙比希項目上的王湘恕、石磊等,巴基斯坦山達克礦邊坡檢測項目上的虎萬杰,中國大洋70航次科學考察項目上的徐輝祖、艾楊,南非穆西納銅礦項目上的李慎斌,加納市場開發項目上的鐘霏,緬甸達貢山鎳礦項目上的鄭步東,哥倫比亞科爾多瓦省銅金礦項目上的杜斌、馮建偉等……所有海外項目上的恩菲人,都在恪盡職守、砥礪前行,承載著責任。

剛果(金)子公司負責人戴江洪在拉米卡現場。

“只有面對面交談才顯得更加親切。”剛果(金)子公司負責人戴江洪說。非洲市場一直是中國恩菲海外業務的主要陣地。面對疫情給國際市場開發帶來的難度,中國恩菲中南非市場負責人戴江洪、趙琪仍克服困難與當地的20多家礦企面對面交談,持續對項目現場考察走訪,不僅與業主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更獲得了很多商業、技術層面珍貴的一手信息。

為貫徹落實中國恩菲“十四五”規劃對于屬地化的要求,堅持“建渠道、創平臺、屬地化、控風險”的市場開發策略,2021年,中國恩菲向剛果(金)、贊比亞、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等等境外機構派駐市場開發人員18人次,單次連續駐地時長最高長達9個月,著力發揮了良好的“橋頭堡”作用。

海外項目需要沖鋒在前的開拓者,更需要堅實的服務保障者。只有將海外項目服務保障工作做好,才能實現國際市場的最大化開發。而在海外項目服務工作中,現場翻譯服務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2021年1月8日,中國恩菲翻譯室員工王道元抵達卡莫阿現場,開始了翻譯工作,作為“第一棒”的徐欒,在穩妥交接后踏上返程路途;4月10日,翻譯團隊最年輕的成員王清悅作為“第三棒”落地剛果(金)準備接手工作。3個人仿佛在參加一場田徑接力賽,現場翻譯工作的緊張情況在徐欒和王道元的感悟中可見一斑:

徐欒的感悟

2007年,我碩士應屆畢業后加入了中國恩菲翻譯團隊,十幾年來跟隨公司各層級團組出訪過十余個國家,多次到非洲出差,跑過非洲銅礦十幾個礦區,也曾兩次到過剛果(金)。但得知這次任務的特殊性,需要現場簽約并留下承擔項目執行的雙重任務時,我還是有些顧慮的。

趕往現場的當天,耗時兩天兩夜,換乘了5班飛機,又坐了6個小時小巴,終于到達卡莫阿項目營地。我和當地向導一路走一路問,一晚上僅是涉及到的公司名稱就整理了十幾個。剛剛抵達項目現場后,我便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和工作。現場翻譯服務需要掌握的知識可謂是海量的,從股權關系、合同談判癥結點、設計、采購、施工、管理、與一期工程的對接,到人員到場計劃安排、現場防疫、現場工作流程,這一切都要從頭了解。

同時,我也承擔了現場文控和秘書工作,負責聯絡、會議安排、會議紀要、各種報告整理等任務,工作忙碌且充實。那段時間,我深刻體會到,我在項目現場不僅是翻譯人員,更是項目管理團隊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業主和施工單位眼里,無論身處哪個崗位,我們都是恩菲人,都要展現恩菲人的專業和風采。

王道元的感悟

我在國內時,在電視上了解到疫情。上了飛機后,后面帶著面罩的非洲小哥一直在咳嗽,我才意識到環境真的不同了,心里有些緊張。到現場后,因為口譯工作的需要,和外國人面對面溝通不可避免,特別是開大會的時候,有時連半米的距離也難以保持,做好個人防護尤為重要。

有時,我們在現場一天里最多開四五個會,外方對于過程記錄的要求一絲不茍,忙完往往已經是晚上九十點鐘。洗漱完趕緊睡覺,第二天五點半起床繼續忙碌,每天除了吃飯和坐車的時間,不是在聽,就是在說、寫、跑。

翻譯工作必須傳達準確,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過硬的語言功底,更要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匯。徐欒在現場給我傳授了很多專業詞匯知識,才讓我快速適應了現場工作。待王清悅來到項目現場后,我也將我總結的詞匯知識和工作注意事項一一與她講授,希望她也能快速地成長起來。

如今,仍堅守在卡莫阿項目現場的王清悅在各位前輩的幫助下,已經能夠在現場翻譯服務工作中獨當一面。而現場工作時間以外,國內的翻譯同事則補齊了其他所有翻譯工作,真正實現了對項目“24小時全覆蓋”的翻譯服務。386萬字筆譯、2302.8小時口譯,正是中國恩菲翻譯團隊為項目交出的最完美的答卷。

2021年,中國恩菲共派出現場服務人員百余人次,包含技術、商務、語言等多個崗位,支持了21個海外項目的建設運營。目前,中國恩菲仍有27人堅守在國外項目一線。他們用奮斗譜寫了青春樂章,高亢的旋律,在山海之間盡情回蕩;他們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國足跡,項目因他們的拼搏而輝煌;他們是奮斗者,始終銘記初心使命;他們是追夢人,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他們是“礦業報國、礦業強國”的實力踐行者,用實際行動代表中國恩菲,為推動行業高技術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關鍵詞: 技術保障 翻譯服務 使用方法 印度尼西亞 當地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