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 近日,江銅集團江西省黃發明勞模創新工作室協助德銅采礦場鏟鉆工段,采取有效措施,首次自主修復11#電鏟回轉大齒圈基座延遲裂紋故障,為協同解決設備難題打下了良好基礎。
11#電鏟屬于2300XP機型,斗容為16.8立方米,于20世紀90年代末引入采區作業,一直屬于該公司富家塢主力設備機臺,使用至今已歷經3個大修期,設備老化現象較為嚴重,出現了回轉大齒圈基座疲勞裂紋故障。
該場通過仔細排查,確定11#電鏟回轉大齒圈底座裂紋處于下盤車體位置,若不及時修復將會損壞設備,影響作業安全。11#電鏟的修復方案很快“出臺”,但是,經過一天的修復工作,不但沒有消除故障,反而在焊接部位出現了延遲裂紋。
“延遲裂紋屬于焊接修復中的‘大難’故障,如果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將成為采區安全生產的重大隱患。”該場鏟鉆工段副段長高凡說,“我們及時向場里反映,得到了江西省黃發明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技術支持。”近年來,隨著服役年限增長,該公司電鏟回轉大齒圈基座等關鍵部位頻現疲勞裂紋,該工作室通過開展技術攻關,將電鏟可開動率提升了5個百分點,為礦山節約成本上千萬元,獲得了9項實用新型專利。
目前,11#電鏟承擔著官帽山區域290m臺階開溝到275m臺階,修筑成290m~275m聯絡道的重任,一旦長時間停機檢修,將直接制約富家塢采區上部的剝離工作。該工作室與鏟鉆工段結合實際生產狀況,經過研究分析,共同設計出了可行的維修方案。“在現場研討后,針對延遲裂紋較長的情況,我們制訂了新的工藝方法,采取分段刨開、分段焊接,避免長焊道應力集中;采用風鏟錘擊焊縫,細化晶粒,消除部分焊接應力,達到了預期效果。”該工作室成員電焊高級技師徐成光說。
該場利用早班進行裂紋的焊接,中晚班則繼續生產作業,這樣既降低了對富家塢上部剝離進度的影響,又保證了設備的修復質量。該場利用7個早班檢修時間,在保障采區正常生產的基礎上,圓滿完成了11#電鏟回轉大齒圈底座裂紋修復工作,投入運行至今效果良好。 (吳如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