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在過去的2021年,每個地產人肩上的“灰”都格外沉重,行業變革的陣痛正不間斷地反映在每一家開發商、每一個地產人的身上。
裁員大潮下,被譽為行業“黑馬”的中梁也在2022年開年迎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收縮“戰線”是如今的行業共識。
架構調整裁撤崗位
1月16日,中梁集團總部下發通知稱,因公司架構調整,控股集團總部相關職能將與地產集團總部進行整合,沒有明確落位的員工于1月17日安排正式離職。
根據安排,中梁對此次離職人員給予N+1(含績效工資)的補償金,試用期員工則按照0.5個月工資支付離職補償金。
此外,員工的社保公積金也繳納至2022年1月,1月份的員工月度福利費用結算至1月,合并至經濟補償金發放,關于員工其他未報銷的費用,如探親費、差旅費等,在1月17日下班前完成內部流程提報與審批工作。
從通訊錄來看,中梁此次裁員涉及300余人,其中控股集團總部約148人,新基礎建設支撐集團約164人,其他組織33人。這三個部門全體裁員后,中梁將擇優回流80余名員工。
中梁將此次裁員定義為順應大勢,主動精簡冗余人員,“和行業其他企業一樣,這是集團2021年下半年系列主動調整中的一環”。
該公司坦言,架構調整是公司為聚焦地產主業主動做出的戰略選擇,“上市公司主體從來都是中梁地產集團,這次合并對上市公司業務沒有影響”。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梁的新動作出乎意料,但亦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2021年下半年以來,關于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一波接一波,融資受阻、現金流承壓、銷售端連續數月下滑,全年百強房企銷售增速罕見負增長3.5%,時代的“浪頭”打得開發商們措手不及。
為了“活下去”,房企們多管齊下“節流”,如減少拿地動作、縮減運營成本、精簡人工等。去年以來,關于房企裁員的消息此起彼伏,更有不少企業為縮減成本為員工“放長假”,行業一時之間風聲鶴唳。
持續回購
此番組織架構調整前,中梁還陷入“出險”風波中。
1月10日,市場有消息稱,保利、華僑城、招商蛇口、華潤等9家央企、國企被要求通過收并購項目資產的方式為有中高風險的11家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中梁的名字就出現在被支持的這11家企業名單之中。
對于這份名單的真實性外界尚且不知,但截至目前,中梁并未發生任何實質性違約。
2021年四季度以來,房地產中資美元債市場動蕩,中梁曾多次出手對美元債進行回購,試圖向市場傳遞信心。
這一動作延續到了2022年。
最新信息顯示,2022年1月11日至1月14日,中梁進一步購回2022年1月票據累計本金總額3169.3萬美元,占今年1月票據初始本金總額約12.68%。
1月17日,中梁對外透露稱,公司已提前匯出資金至境外銀行賬戶,用于2022年1月31日票據到期時償還余下的本金金額及應計利息。據悉,其2022年1月票據的未償還本金額為1.81億美元。
截至1月14日,該公司已購回(但未注銷)本金總額5189.3萬美元,占目前未償還今年1月票據約28.64%;及已購回本金總額約1.21億美元,占今年1月票據初始發行本金總額約48.28%。
有數據顯示,中梁今年的境外債務集中于年中。今年1月份,該公司有約16.3億元的債務到期,5月為19.5億元,此后7月有29.3億元,11月為3.4億元。
或是考慮到市場的下行及債務壓力,中梁于2021年就將公司考核標準從簽約銷售調整為銷售回款。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2月,中梁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1718億元,雖然相較2020年全年的1688億元微增1.78%,但未能完成既定的1800億元業績目標。吳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