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湖南寧夏區域經濟合作座談會在銀川舉行。會上,寧夏、湖南、國家電網公司三方圍繞共同加快推進“寧電入湘”工程進行了深入座談交流,這標志著備受矚目的寧夏第三條電力大規模外送通道工程推進步伐大大加快。目前“寧電入湘”工程項目進度在國家“十四五”西電東送9條大通道建設中位居前列,在自治區“十大重點工程”之中先傳捷報。
“西電東送”戰略在寧夏,20年結出累累碩果
寧夏面積6.64萬平方千米土地,煤炭能源優勢明顯。在已探明煤炭儲量468億噸中,寧東能源基地占有393億噸,2003年這里被列為國家14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200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開發建設寧東基地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其確定為自治區“一號工程”。伴隨著這個國家億噸級大型煤炭基地的開發建設,當地煤炭年開采量從百萬噸級直接躍至千萬噸級,寧夏一躍成為富煤省區。
然而,受限于寧夏當地產業規模小,就地無法消費,產出的煤自給自足之后大有富余。周邊富煤省區的通行做法是建鐵路專線,將西部的煤炭拉到工業迅速崛起的東部去。而寧夏,是隨大流選擇省事見效快的西煤東送,還是沿著已有的工業發展路徑,將更多的煤轉化成更多的電能?
恰在此時,伴隨著東部省份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驚人,國家將“西電東送”列為西部大開發三大標志性工程之一,為寧夏把電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也恰好是那時,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輸電技術獲得成功突破,為寧夏電力遠距離、大規模輸送到東部地區提供了可能。
2008年,寧夏外送電力發展迎來一個關鍵年份。山東作為當時國內工業發展的排頭兵,電力需求大,與寧夏的送電意愿一拍即合,成為寧夏首條外送電力大通道的“第一落點”。3個月后,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工程靜態總投資103.85億元。帶著實驗和示范性質,2008年12月15日,作為世界上首條±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我國當時最大的煤電一體化基地開工項目,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同步開工的還有紅柳、靈武電廠二期、鴛鴦湖電廠和聚甲醛項目等煤電化項目及相關配套工程,總投資500億元。2011年2月28日,工程全部建成投運,輸送功率達到400萬千瓦,是山東電網正常負荷的十分之一。它既是我國“西電東送”工程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當時全世界建設標準最高、技術最先進的直流輸電“高速公路”。工程能量利用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是商業運行效益最好的跨省區直流輸電工程。
銀東工程的成功投建為寧夏電力外送蹚開了新路子。在它投運同時,寧夏迅速啟動第二條電力外送通道——靈州至紹興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前期工作。這條線路額定輸送容量800萬千瓦,年外送電500億度,總投資237.32億元。
建成后的銀東工程、靈紹工程不負厚望,利用小時數常年保持在6000小時以上,送電量年均增長率27%,連續6年實現百億級階梯式增長。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21年,外送直流年利用小時數達到7200小時,能量可用率97.6%,運營效率全國第一。
伴隨著兩項電力大規模外送通道的建設,寧夏電力工業乃至整個自治區工業經濟形態產生了兩次大的飛躍,也奠定了如今寧夏電網“強電網、大送端”的格局。10多年間,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陸續建成750千伏雙環網骨干網架,與西北750千伏主網形成雙通道四回線強聯絡,并接入內蒙古上海廟—山東±800千伏直流特高壓工程外送部分新能源,電力外送總能力達到1400萬千瓦,累計外送電超過5000億千瓦時,相當于輸送煤炭2.4億噸。如今,來自寧夏的優質電能正源源不斷送往山東、浙江,并通過相關交易機制,分送至四川、重慶、上海等10多個購電省市,為寧夏創造經濟效益超1102億元,每年對寧夏GDP貢獻超2%,寧夏也走出了一條粗放利用向集約節約轉變、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兩條外送通道的運行維護方,國網寧夏電力積極協助寧夏自治區政府與浙江、山東兩省政府簽訂長期友好送受電合作協議,保持了高水平的交易履約率和送電質量。依托“國家-省”兩級交易平臺,建立省間交易專題會商機制、外送電日計劃跟蹤機制、交易后評估機制等,不斷優化省間交易方式,積極利用直流通道富余空間加強外送。同時,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與發電企業保持溝通、信息共享,助力發電企業提高外送交易申報策略水平,提升寧夏電力外送中標率。
新時期牢牢把握新機遇,“寧電入湘”擠進國家規劃
寧夏風、光資源豐富,同時荒地充裕。自2012年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后,寧夏迎來了新能源井噴式發展。十年間,寧夏新能源裝機從最初的85萬千瓦增加到2021年底的2838.72萬千瓦,年均增長40%,新能源裝機規模排名全國第8,裝機占比48.51%,位居全國前列。“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成為寧夏電力裝機的主體。
然而,受制于配套產業鏈條短、區內用電市場消納空間有限、現有外送通道基本飽和、龍頭企業實力弱等瓶頸問題,“十四五”時期,寧夏新能源消納形勢將非常嚴峻。按照測算,2023年,寧夏全區新能源裝機規模將有望突破4000萬千瓦,屆時寧夏現有的新能源消納渠道將無法滿足消納需求,加之目前寧夏尚有450萬千瓦已批復新能源尚未并網,新增外送通道投運前,寧夏新能源裝機增長與消納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會非常突出。只有健全新能源全產業鏈,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開發、能源生產消費一體化變革,才能實現寧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謀劃精準決策,將清潔能源產業列入自治區“九個重點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率先提出在不新增火電前提下,新建一條以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電力大通道,并列入自治區“十大工程”,以此推動寧夏產業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
作為推動寧夏清潔能源發展和轉型的“排頭兵”,2021年初,國網寧夏電力根據國家能源電力發展趨勢、結合自治區經濟發展布局,超前研究、精心謀劃,向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十四五”規劃建設寧夏至華中(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議。其將推動寧夏電網外送能力從1400萬千瓦提升到22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突破5000萬千瓦,大幅帶動寧夏新能源就地消納和新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并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并網消納難題。
小省區爭取大項目,首先難在前期。如果說銀東直流、靈紹直流工程難在“開荒”,那寧夏至湖南這條通道則難在“競爭”,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如今,西部各能源資源富集省區也開始轉變思路,爭相規劃電力外送通道,讓“寧電入湘”變得更加不容易。在國家電網公司、自治區黨委政府支持推動下,國網寧夏電力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公司董事長任組長的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及配套新能源工程工作專班,全面深化重大專題研究,全力推進工程前期進度。公司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指導,多次赴國家相關部委、國家電網、電規總院及受端省份匯報溝通,強化與各方匯報溝通,群策群力,推動國家出臺首次針對一個省區的能源轉型發展支持性政策,全力推進工程納規立項、提前啟動預可研工作,同時深化多項專題研究,組織專業機構圍繞新增直流輸電方案、送端電源支撐、“一體化”工程示范等方面開展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為工程推進提供有力支撐。
2021年5月22日,寧夏、湖南兩省區在銀川召開能源合作座談交流會,共同簽署《能源合作備忘錄》,推動實施“寧電入湘”直流工程,共同推進“一線一園一基地”建設,“一線”即“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線路,“一園”即寧夏紅寺堡區新能源裝備制造和光伏產業示范園,“一基地”即在寧夏建設湖南新能源和配套能源產業基地。2021年11月23日,國家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與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舉行會談。雙方表示,全力推動“寧電入湘”直流工程納入規劃。2021年12月10日,國家電網組織召開“寧電入湘”等4項跨省區輸電通道工程預可研啟動會,“寧電入湘”直流工程前期工作正式拉開序幕。2021年12月24日,“寧電入湘”直流工程最終“擠”進了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居國家“十四五”開工建設9條直流工程前列,實現了項目推進的急辦、搶開、快干,取得了彎道超車、后發先至。2022年1月10日,舉行“寧電入湘”直流工程送端換流站選址匯報會。近期,“寧電入湘”工程已超前完成特高壓直流和配套交流工程選址選線。
能源轉型“加速器”,“寧電入湘”使命非凡
“寧電入湘”工程是國家第一條以開發沙漠光伏大基地、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動自治區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發展的重大舉措,政治意義重大,必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穩增長,精準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實現寧湘共贏的“經濟工程”,自然備受寧湘雙方黨委政府和相關企業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
寧夏是能源大省,湖南是制造業大省。用塞上的風和光,點亮三湘的燈和景,實現“千里合作一線牽”,開創中西部省區合作新模式,“寧電入湘”工程意義和使命耀眼并非凡。
根據初步研究結論,“寧電入湘”特高壓工程將途經寧夏、甘肅、陜西、重慶、湖北、湖南等五省(區)一市,線路全長1467千米。按年送電量400至440億千瓦時設計,該工程在“十四五”末投產后,可為湖南增加1/6的用電量。
“寧電入湘”工程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其中外送通道項目約300億元、新能源項目約520億元、煤電項目約70億元、儲能項目約130億元,工程還將有效帶動寧夏新能源產業鏈投資及相關電網配套投資。
2月8日,受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自治區主席咸輝委托,寧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府常務副主席、政協副主席趙永清帶領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國網寧夏電力等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赴長沙同湖南省長毛偉明等相關領導就推進“一線一園一基地”建設召開座談會,雙方圍繞“寧電入湘”中長期合作協議相關內容進行了充分討論并達成了一致,對共同爭取國家支持推動“寧電入湘”工程核準開工進行了部署,對加快寧湘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多領域合作形成了共識。雙方約定,將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機遇、扛起政治責任,共同落實“寧電入湘”工程方案、共同議定中長期送受電協議、共同抓好工程合同開工、共同抓好新能源先進制造業落地,爭當落實中央政策的排頭兵,創新了中西部合作新局面。
“寧電入湘”送的是綠色電、清潔電,其中新能源占比將超過50%,通道年利用率5000小時以上,成為面向“雙碳”目標、實現新能源高比例穩定輸送的創新工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新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的示范工程。2025年,隨著“寧電入湘”工程的建成,國網寧夏電力公司電力電量將達“兩個1000億”,即區內售電量1000億千瓦時,外送電量1000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兩個50%”,即裝機占比50%,發電量占50%,新型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基本建成具有能源互聯網特征的現代一流電網,形成寧夏“放電三華”的電力外送新格局。
為了迎接這一目標,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高政治站位、大胸懷格局,戰略性提出打造寧夏“雙樣板”、推動公司“雙創新”,建設現代“雙一流”,以加快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新發展目標,扎實推進電力外送攻堅工程、骨干網架構建工程、系統調節提升工程、現代配網建設工程、智能調控升級工程、設備精益運維工程等“六大工程”為著力點,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堅強智能的現代一流送端電網,通過網架優化、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大力推動寧夏電力外送跨越式發展。一是推進清潔低碳。以服務國家級新能源綜合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建設適應大規模風光基地和分布式光伏接入的堅強靈活輸配網架,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和大范圍優化配置,夯實寧夏能源行業清潔低碳發展基礎。二是保障安全高效。著力解決局部電網供電能力和新能源接納能力不足、短路電流偏高等問題,應對電網“雙高”“雙峰”特征,持續提升電網調節能力、抵御風險能力和動態感知能力,提高電網本質安全水平。三是深化智慧共享。深度融合應用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控制技術與能源技術,賦能電網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息感知能力、靈活控制能力,推動傳統電網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四是打造堅強送端。加快推進750千伏主網架形成“品”字形結構。預計到2025年,國網寧夏電力將初步建成省級能源互聯網,直流通道外送能力達2200萬千瓦。五是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和重點領域突破,圍繞“雙高”電網特性,攻關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直流送電技術難題,推進“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互動”等新技術示范應用。
作為曾經寧夏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和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寧夏吳忠紅寺堡區也將借著這場“寧電入湘”的東風,改變曾經的面貌。如今,“寧電入湘”的配套項目——“一園一基地”中的眾多引湘企業正在寧夏紅寺堡區戈壁深處的湘寧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內摩拳擦掌。
2021年7月8日,紅寺堡區與湖南中車株洲所、五凌電力等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項目投資140.3億元。2021年10月15日,湘寧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開工建設,由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負責園區規劃、建設和招商。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總產值130億元,利稅可達10億元。目前25家企業合作對接,華自科技儲能電池生產線已開工建設。由于落地寧夏的湖南企業大多數是制造業龍頭企業,能源裝備、晶硅光伏、多元儲能等項目相繼投產,將推動寧夏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發展,帶動就業超2000人。
關鍵詞: 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