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風機制造商明陽智能宣布完成意大利南部重要海港塔蘭托海上風電設備的首次吊裝,成為了我國本土風機制造商登陸歐洲風電市場的最新案例。
在全球各國努力實現氣候目標的大趨勢下,風電裝機需求一再攀升,隨著我國風電制造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本土風電制造領域龍頭企業明顯加快了出海的步伐。
加速布局海外
去年12月,明陽智能在其公司公告中宣布,與英國國際貿易部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合作落實明陽在英國的海上風電行業投資計劃,將重點關注明陽在英國投資建設葉片制造廠、服務中心和風機總裝廠的計劃。另外,雙方表示將探索在英國建設風機測試中心、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和預商用風電場等。在業內看來,明陽智能由此成為了中國風電制造商打入歐洲市場的先行者。
不僅如此,同月,國內整機龍頭企業金風科技宣布簽約波黑伊沃維克8.4萬千瓦風電項目,該項目是波黑國內目前最大的風電場。
除了整機商,葉片、塔筒等風電主要設備龍頭企業也相繼開啟了出海計劃。去年12月,風機葉片龍頭企業中材科技宣布將在巴西巴伊亞州合資設立中材科技(巴西)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并投資建設年產260套風電葉片的制造基地。此外,塔筒龍頭企業天順風能也計劃在德國投資建廠。
“早在10多年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商就已經嘗試出海,隨著國產設備性價比提升、成本也不斷下降,海外風電市場中國產風機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某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從跟跑到并跑
此前,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曾表示,近五年來,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已經出現了顯著變化,海外可再生能源市場潛力增加。“5年前,基本上只有發達國家才會做可再生能源的整體規劃,但在2016年以后,尤其是2018年以后的這幾年時間,所有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幾乎都制定了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從金風科技去年三季度報披露的信息來看,該公司在手外部訂單規模超過1509萬千瓦,其中海外訂單量約為187萬千瓦,占比超過10%。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要達成2050年氣候目標,2030年前全球每年新增風電裝機需達到3.9億千瓦以上。
在此情況下,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國產風電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海外市場空間有望逐步打開。行業研究機構平安證券分析指出,長期以來我國風機單機功率都低于海外主要國家,但近兩年來,國內風機技術迭代技術不斷加快,海外風機巨頭在單機容量方面已經不占優勢。
曹志剛也指出,從產品層面來看,現在我們和國外整機廠商基本上已經可以并跑。“所謂的并跑,是指我們推出的機型、新機型推出的速度、機型的容量和可覆蓋的區域,基本上能夠與國外齊頭并進。之前國內整機主要還是跟跑國外市場,但預計從2022年開始,國內生產的風機基本上可以實現與國際風機生產商并線前進。”
競爭優勢凸顯
與此同時,在國內陸上與海上風電相繼實現平價后,國內風電制造設備價格也出現了明顯下降。據市場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最新發布的數據,2021年里我國風機價格下降了24%,2022年風機價格預計將進一步下降20%左右。近期開標的多個國內風電項目風機招標結果也顯示,陸上風機平均報價基本已經降至2000元/千瓦以下,而海上風機平均報價也直接跌到4000元/千瓦以下。
同期,維斯塔斯、通用電氣、西門子歌美颯等風機訂單價格卻因原材料漲價而小幅上調。
值得注意的是,伍德麥肯茲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風電整機制造產量占據全球總量的50%左右,但目前大部分國產整機仍應用于本土市場,不論是整機產量的出口比例還是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占比,都相對較低。
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單從性價比來說,中國生產的風機是沒問題的,在東南亞等市場,更加低廉的價格也讓中國整機商有一定的優勢。但出口至海外遠不止是價格的問題。一方面,多年以來西門子歌美颯、維斯塔斯等老牌整機制造商在海外市場上有更高的品牌認同度,另一方面,國內生產的風電設備標準與國際市場有差異,中國整機商出海還面臨著文化差異等挑戰,未來出海之路仍有待探索。”(來源:中國能源報李麗旻)
關鍵詞: 風電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