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行業 >  >> 
兩大抽水蓄能電站開建 黃河之水、洞庭清波空中“握手”|環球訊息

時間:2023-06-12 11:06:20    來源:電網頭條

一條1634千米的“電力高速公路”,從寧夏出發,跨越黃河、長江,落地湖南。在這條每年輸送綠電超180億千瓦時的新能源“大動脈”兩端,兩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在提速推進。

湖南汨羅玉池抽水蓄能電站


(相關資料圖)

寧夏牛首山抽水蓄能電站

在送端

黃河之水撫平“風光”波動

在“寧電入湘”工程的起始點寧夏,九曲黃河穿境而過。在黃河中上游最后一道峽谷——青銅峽,國網新源寧夏牛首山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現場內,電網工人正在緊張施工。

作為寧夏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牛首山抽水蓄能電站肩負著穩定清潔能源送出的重任。項目建成后,可有效提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清潔能源利用率,預計每年節約標準煤約5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9.4萬噸。

既是電網“穩定器”

又是黃河“凈水器”

牛首山電站依黃河而建,“就地取材”黃河水,這也使得該電站成為全國首個從黃河取水的抽水蓄能電站。針對黃河水沙多的特質,建設者們為電站設計了“凈水器”。

電站建成后不僅是寧夏清潔能源送出的“穩定器”,也將成為保護黃河的“凈水器”。黃河水在電站水廠沉降凈化,由黃變清,確保出水含沙量小于20毫克每升后,再被送入電站水庫。

電站的上下水庫蓄水后,黃河沿岸將新增水域面積128萬平方米,能夠明顯改善電站局地微氣象。同時,通過采取人工綠化、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措施,周邊植被綠化覆蓋率可達70%,將有效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

供水系統為母親河“大浪淘沙”,上下水庫如同兩片綠肺,在呼吸之間滋養周邊環境,一幅 “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麗圖景在抽水蓄能的建設中徐徐鋪開。

在受端

洞庭清波提升頂峰出力

在湖南,汨羅玉池抽水蓄能電站正式開工,這是國家電網公司在湖南建設的第四座“綠色超級充電寶”。電站距長沙市77千米,緊鄰湖南電網負荷中心,承擔湖南電網的調峰、調頻、調相、儲能、黑啟動和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

每年發電12.77億千瓦時

可滿足汨羅全市居民用電需求

該電站設計年發電量12.77億千瓦時,可有效促進省內新能源發展和區外電力消納;在用電高峰時放水發電,可滿足汨羅全市居民全年的用電需求。該電站建成后,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4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5萬噸。

作為制造業大省,湖南電力供需平衡相對較為緊張,“寧電入湘”工程為瀟湘大地送來“及時電”的同時,湖南風電、光伏開發力度也在加大:2012年,湖南電網新能源裝機為40.774萬千瓦,2021年達到1377.33萬千瓦,10年增長約33倍。

既要穩穩接住塞上“風”“光”,又要服務好三湘大地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電網“平衡器”“穩定器”的抽水蓄能項目在湖南全面鋪開。

2009年,湖南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在運的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湖南黑麋峰抽水蓄能電站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滿發情況下可滿足長沙八分之一的用電需求。

圍繞湖南電力負荷中心,國家電網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多點開花:汨羅抽水蓄能電站正式開工,裝機140萬千瓦的平江抽水蓄能電站投運在即,省內最大、裝機240萬千瓦的安化抽水蓄能電站施工如火如荼。這4座電站雄踞洞庭湖水系,對湖南能源保障形成有力支撐。

寧湘兩地的抽水蓄能建設

以水為基

以電為脈

讓黃河之水和洞庭清波

抽放之間

穿越1634千米在空中“握手”

汩汩綠電

從塞上江南送得更穩

在瀟湘大地用得更順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