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間,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氣風電”)正式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電氣風電實現營業收入239.7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5.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5.0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1.68%。
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及產品技術優勢、數字化賦能降本增效及一體兩翼業務布局,積極布局國內市場,進一步鞏固中國海上風電市場龍頭地位,2021年,電氣風電實現經營業績穩步提升,營收利潤雙增長。
01
加碼技術研發 數字化賦能風電提質增效
作為國內領先的海上風機制造商與服務商、國內先進的陸上風機制造商與服務商,電氣風電立足于風力發電機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以及服務業務的經驗積累與核心優勢。經過長期的發展,目前,電氣風電具備國內較強的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設計能力,其中,陸上產品基本具備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海上產品通過產品許可、二次開發、自主研發,掌握了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供應鏈管理、制造和運維能力。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公布的2021年全球風電整機商榜單,電氣風電進入全球排名前十。值得一提的是,電氣風電拿下了全球海上風電整機商“頭把交椅”,雄厚實力的背后是堅持貫徹技術領先下的成本領先與數字化賦能風電提質增效。
一直以來,電氣風電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堅持“市場需求引領”和“前沿技術帶動”雙輪驅動。一方面,重視數字化、智能化戰略的規劃、投入、實施與落地,重視對風電市場前沿趨勢的把握;另一方面,借力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產業發展,推動公司主營業務產業形態、經營形態、價值形態的升級和再造,鞏固并提升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2021年電氣風電研發投入同比增加65.26%,完成開發多款海陸產品。特別是,公司把握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與向深遠海發展趨勢,積極部署海上15MW級以上產品預研,推進海上漂浮式技術開發,完成了半潛式混凝土單點系泊基礎概念設計。加強核心部件技術穿透,加大可靠性研究及技術降本力度,自主研制的百米級海上風電葉片S102順利下線,并逐步應用于新的產品平臺,在技術方面取得有效提升。
同時,發布了智能控制系統、智能終端&遠程聽診系統、風場監控系統、新一代場控系統、故障預測及健康管理系統、智能診斷軟件平臺、風電場數字化設計平臺等7款數字化產品,為業主提供更優質的數字化風場解決方案。
為更好地迎接迎接風電市場全面進入平價時代,電氣風電堅持通過技術優化及創新推動成本下降。其中,重點研發半直驅傳動技術路線,形成了應用承載性能更高的雙TRB軸承的集成半直驅傳動鏈,相比傳統的半直驅傳動鏈,尺寸更小,扭矩密度更大,技術優勢強勢凸顯。
02
堅持"一體兩翼"戰略布局 提升多元化盈利能力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21年下半年全球風電市場展望》,預計2023年全球累計風電裝機量將超過1,000GW。Wood Mackenzie發布的《2021—2030年中國風電展望》則預計,到2030年底,中國累計并網風電容量將達到689GW,占全球份額的67%。
在風電行業的高景氣延續下,電氣風電堅持以風機整機銷售業務為“一體”、風資源開發和服務業務為“兩翼”(以下簡稱“一體兩翼”)的業務格局實現業務聯動。
一方面,電氣風電持續加大新能源資源獲取力度,數據顯示,2021年,電氣風電完成簽訂22GW+新能源項目開發協議,其中600MW已列入省級重點開發計劃并取得100MW項目核準,為業務后續持續穩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截至報告期末,電氣風電在建項目裝機容量200MW,自持的風電場累計并網容量達99MW,并逐步實施包括西安、烏蘭察布等地的風電項目建設,合計裝機79MW。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服務業務經營體系,在以大容量的新型風電機組替代老舊的小容量風電機組(以下簡稱“上大壓小”)、舊機組改造、葉片加長等業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另外,電氣風電充分借鑒歐洲先進運維母船設計經驗,啟動定制“馭風”“祥風”兩艘運維母船,以全面提升運維服務競爭力。報告期內,電氣風電全年完成進出質保期的項目共75個,較去年同期增長59.6%,質保期外服務業務新接訂單同比增長86.8%。
電氣風電廣東智慧能源項目
為更符合雙碳目標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電氣風電在“一體兩翼”的基礎上,探索“風電+”的發展路徑。2021年度,電氣風電首個工業園區級的集風、光、儲、充一體的“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廣東智慧能源項目已于2021年5月順利通過驗收,實現商業化運行。
面對未來市場,電氣風電將持續打造“一體兩翼”業務格局,積極拓展風資源開發與服務市場,探索綜合能源業務,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重視關鍵組件技術研發,繼續提升公司多元化盈利能力。
關鍵詞: 電氣風電 海上風電 風電市場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