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要素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東數西算”戰略對數字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6月23日,在“東數西算”發展研討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講道,在‘東數西算’推進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機遇,也要看到挑戰,要科學謀劃、系統推進,按照任務難度進行攻堅,高效推動可持續發展。
據單志廣介紹,“東數西算”戰略的實施有助于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盤棋算力布局,借助八大樞紐節點和十大集群實現算力帶動經濟發展。據測算,到2025年,整個十大產業集群的總體投資規模將超過6000億人民幣,起到很好的投資拉動效應。另外,在西部直接建立數據中心,能夠有效降低電網功耗中的傳輸損耗;西部電價較東部來說更便宜,可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借助“東數西算”還可以為西部地區帶來產業資源,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相關資料圖)
“東數西算”對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眾多機遇,但在實施性方面,單廣志也分享了三個方面的挑戰。
原有節點和新增節點之間如何銜接聯動?
參照算力設施目前布局情況,除了“東數西算”目前要建設的節點集群外,原來各個地方已經有大量的數據中心、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政府機構和運營商如何自籌建設新的節點?新節點建設后,如何管理和統籌新舊節點之間聯動關系?集中式的結構更好還是分散式結構更好?
對此,單志廣認為,要做好國家規劃布局的算力樞紐節點,國家數據中心的集群要和現有的全國各地各類型的算力設施統籌銜接和配合,從而形成合理分工、科學聯動、高效協作的機制,進而發揮出國家布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東數和西算間的供需匹配度和安全性如何保證?
未來“東數西算”必然要要面臨很多類型的數據處理需求,以及多樣化的業務需求,所以如何保證東數和西算形成有效的供需匹配成為一個重要難題。供需匹配是由政府牽頭還是市場調控?如果數據和算力分隔兩地,那么傳輸過程中的網絡性能和算力實時性又該如何保證?相關安全又該如何有效保障?
面對以上問題,單廣志認為“東數西算”在業務上要做好供需的精準匹配和銜接。沒有業務保障,算力設施就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從而造成設施空置和能源空耗。所以供需匹配應該盡可能在國家層面、省市級層面、企業層面、業務層面等多個層級開展面向性能、面向價格、面向效益的多方面測算,從而形成真正的應用需求供給和可持續的勞動力機制。
算力網絡的統籌調度和運行機制如何安排?
作為“東數西算”未來的神經中樞,算力網絡的集中化調度是重中之重。單廣志認為,對算力網絡的統籌安排是一個多目標優化控制的問題。如何靈活地優化算力網絡的云網邊需求?最終是要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網實時調度,在面對爆炸式的數據時也能夠快速得到實時最優解。
鑒于算力網絡跟傳統電力網絡的調度機制不同,算力網絡調度機制短期內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的理想狀態是要把所有的網絡資源包括帶寬資源和云資源進行統一調度,實現算力網絡的云網協同。區別于一般云網協同的一云多網,算力網絡的一網多云要按照業務需求,在云網邊之間實現按需分配和靈活調度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這非常具有挑戰性。在進行最優解的求解過程中,非常容易遇到空間不足的問題,面對難以獲得最優解的情況下,單廣志建議走降維降階、分而治之、局部優化、幾次優化甚至求次優解的現實路徑。
“既要看到機遇,也要看到挑戰。在‘東數西算’推進過程中,我們要科學謀劃、系統推進和科學論證,按照任務難度進行攻堅,高質量高效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單廣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