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飽嘗了被卡脖子的痛苦后,光伏企業近兩年痛定思痛,加快補短板。電站業主伸向制造業,制造企業涌向上游,從硅片、電池一走到硅料、工業硅,產業鏈的層層深入,催生了一個又一個一體化企業,光伏企業正卷出新高度。
涌向上游
(相關資料圖)
光伏產業的特性,越靠近上游越有定價權,相應的盈利能力越強,從企業2021年度財報也可看出,硅料環節的平均毛利率超過50%,而電池、組件環節不足10%,可見上游的漲價壓力正在壓縮終端環節的利潤空間。
截至今年6月22日,單晶復投料最高成交價格來到280元/kg,創近兩年歷史新高。提升硅料自供比例、降低生產成本成為電池組件企業的頭等大事,奔向上游已成為共識。更加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主產業鏈企業選擇一步到位,擴產步伐邁至多晶硅的原材料工業硅。在輔材環節,玻璃企業也開始擴建石英砂生產基地。
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光伏企業工業硅擴產規模224.5萬噸,硅料擴產規劃約220萬噸。除了固有的硅料、電池組件企業外,跨界而來的企業如清電能源、南玻A均將觸手伸向了硅料。
寶豐集團擴產規模排在首位,分別為35萬噸工業硅以及30萬噸多晶硅;清電能源以40萬噸、20萬噸多晶硅位列第二;大全能源工業硅+多晶硅總規模為50GW;不久前天合宣布了一體化產業擴產規劃,其中工業硅+多晶硅總規模45萬噸;特變電工在2021年11月份公告稱,擬計劃投建年產40萬噸高純工業硅和5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分兩期進行。
如同主產業鏈上的企業加速布局,輔材企業也深諳延長產業鏈的優勢。如旗濱集團為保障光伏玻璃生產基地的用砂需求和供應安全,計劃在云南昭通市和湖南資興市建設石英砂生產基地,投資金額超15億元。近日,安財高科發布公告稱,為提升公司石英砂自供能力,與現有玻璃業務形成協同效應,擬收購年產10萬噸的石英巖礦資產。
揮師上游后,越來越多的企業產業鏈已完備,躋身新一體化行列。
卷出新一體化
結合企業的擴產規劃來看,截至目前已有近十家企業布局從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完備的產業鏈。上游環節中,通威股份、寶豐集團、東方希望的產業鏈持續向下延伸,成為一體化新勢力。
多晶硅龍頭企業通威于2021年先后與晶科、天合光能成立了合資公司,補充各自的產業鏈,其中與晶科共同投資年產 4.5 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 硅片項目,與天合成立的合資公司計劃年產15GW高效晶硅電池、15GW切片項目。加上自身的電池組件產業,通威一體化規劃已然成型。
東方希望、寶豐集團同樣在硅料的基礎上,相繼擴產了硅片、電池、組件項目。東方希望豪擲1500億,投資全產業鏈項目,一期規劃年產12.5萬噸多晶硅、14.5萬噸工業硅以及10GW單晶、10GW切片、10GW電池、25GW組件等。寶豐集團的全產業鏈布局還涉及配套15GW光伏發電和風電場。
硅片巨頭TCL中環在投資硅料產能后,結合環晟光伏的電池組件業務,其產業鏈也完備;江蘇陽光于今年4月宣布擬在包頭市九原工業園區建設10萬噸多晶硅、10GW單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電池片及組件項目,同時建設10GW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不含電站)約200億元。
更為業界關注的是,老牌一體化龍頭企業之一的天合光能,近期公布擬投資建設年產30萬噸工業硅、年產15萬噸高純多晶硅、年產35GW單晶硅、年產10GW切片、年產10GW電池、年產10GW組件以及15GW組件輔材生產線,可謂“武裝”到牙齒。
與昔日的專業化企業林立、一體化企業稀少格局相比,如今在供需錯配的格局下,誰具備一體化產能誰或將更具備競爭力。這也是越來越多企業布局從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電站這種深度一體化的邏輯。
而從行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一體化當真無敵尚未可知,與深耕技術、客戶資源的老牌一體化企業相比,跨界而來的企業能否全面展示后發優勢仍待觀察。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的產能規劃在3-5年,屆時產業鏈相應變化均對企業布局產生影響,專業化、一體化格局或將再度轉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