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訊 220千伏戚河線是威海城區重要輸電線路,線路穿越里口山景區,通過電纜進入福河站,是威海首條220千伏架空電纜混合線路。線路桿塔多位于山頂等地勢險要處,線路巡視難度高、森林防火要求嚴、電纜運維挑戰大。為此,國網威海供電公司結合“精致電網”建設以及機器人、5G等新技術應用,將戚河線打造成一條基于多狀態感知及全方位預警的智慧線路。
多狀態感知 設備情況一覽無余
(資料圖片)
架空通道內,在全可視的基礎上,桿塔上加裝山火監測裝置,采用雙光譜模式,利用可見光圖像前端識別技術和紅外技術溫度最高點捕捉,實現對山火易發區的實時監測。線路耐張桿塔全線加裝測溫裝置,通過可視化裝置實時回傳至全景平臺,解決了人工山區測溫難度大、精度低等問題。線路重點區段通過地線機器人定期巡視立體掌握本體及通道變化情況,有效補充了可視化裝置平面巡視角度不足的問題。根據線路東西走向和位于三級舞動區的特點,導線上北斗舞動監測裝置與通道可視化中舞動幅值標記互相印證,為舞動監測工作提供了依據。線路兩側變電站內部署網格化無人機機巣,實現了變電站及周邊線路巡檢的全面人工替代。
戚河線所在的進站隧道是威海市首條一級高壓電纜通道,隧道出入口和中間接頭均安裝固定式攝像頭,可實時監控作業人員出入和電纜接頭運行狀況,及時發現人員行為異常和電纜火災情況。隧道機器人定期啟動巡視,對通道內氣體、溫濕度進行全路段過程檢測,與通道內固定式氣體檢測裝置相互印證,為隧道內作業人員氣體安全提供保障。內井蓋采用基于國網芯技術的智能井蓋,既有效避免外部人員誤開啟,同時結合實物ID等技術的應用,可在不開井蓋掌握井下運行工況。
全方位預警 隱患態勢立體掌握
與傳統通道隱患管控模式相比,智慧線路的建設為管理人員的遠程決策提供依據,實現了從隱患預警到人員處置期間隱患態勢的實時掌握。當通道可視化發現外破或山火等隱患時,不僅可以通過可視化平面掌握隱患情況,還可以就近調用機巣無人機和地線機器人等進行立體巡視,同時,微氣象提供的線路周邊氣象信息也為人員的搶修工作準備提供依據;當系統預警電纜接頭處局放值超標時,光纖測溫和接頭處的圖像監控裝置發回現場數據信息,既輔助決策預警搶修方案,同時防止接頭過熱導致的巡視搶修人員受傷,此外,通道氣體監測裝置與通風系統的及時聯動,為人員到位安全處置提供依據。依靠多裝置間的協調預警,人員、設備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運檢協同效率進一步提升。
新技術應用 線路智慧有保障
在建設過程中,國網威海供電公司結合線路特點,積極探索、嘗試新技術應用。線路桿塔雖多在山中,但處于城區范圍內,線路通道5G信號全覆蓋,山火、微氣象等裝置均通過5G網絡進行數據回傳和任務派發等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長約2公里的電纜隧道內同樣實現了5G信號的覆蓋,既滿足巡視時與外界人員進行信息通訊的需求,同時也便于移動巡檢業務的開展。考慮到電纜隧道的重要性,電纜內井蓋均采用了基于“國網芯”的智能電子井蓋,有效防止人員誤開啟和誤墜入等事件的發生,防止隧道內設備遭受惡意破壞。
智慧線路的建成實現了通道橫向可視化、縱向應用化、信息交互化、研判智能化,具備了實時感知、全息互聯、自主預警、智能處置等特征。下一步,國網威海供電公司將以智慧線路建設為契機,深入推進輸電全景監控平臺應用為出發點,通過打造智慧指揮系統、加裝智能感知設備和優化傳統運維模式等手段,實現對輸電線路和線路通道狀態的實時可知可控,以實際行動積極構建“立體巡檢+集中監控”運檢新模式,助力電網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電網健康穩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