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光纖應用世界性難題
以往,做CT、MRI(磁共振)檢查的患者往往需要等待30分鐘至4小時才能取到膠片。而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裝上“光插座”后,看片室全光網絡高效運行,CT和MRI的圖片可以實時傳輸至醫生電腦上,診斷時間節省80%。
“光插座”還取代了武漢市民之家運行10年的銅線。原來19處如蜘蛛網般的弱電間煥然一新,連過去弱電間裝設的空調也被拆除。從機房一纖到桌面,中間沒有一臺接入交換機,沒有一臺匯聚交換機,施工方便,維護極簡,運行穩定。據測算,市民之家3000個信息點,按每個信息點60米銅線計算,采用“光纖到桌面”技術改造至少節約5.64噸銅。
(資料圖片)
“光插座”使用戶終端全程通過光纖實現網絡接入。該全光纖網解決方案,巧妙地將氣吹微管微纜技術運用到無源光局域網搭建,光纖在墻體內“飛來飛去”,能將無源光局域網做到工程級。采用該方案,整個局域網無需匯聚交換機和接入交換機,從機房到ONU面板無需一米銅線(網線),配套研制的86面板型ONU產品,可讓用戶像插線充電一樣使用光纖。
應用“光纖到桌面”的醫院機房,整潔有序
“這項技術創新領先全球。”華中科技大學下一代互聯網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德明教授介紹,每一棟建筑都需要網絡(局域網),作為光纖通信網絡終端,傳統網絡采用銅線以太網布局,需在應用場所設置弱電間,光纖只到大樓或樓層,每個樓層還需布置多個交換機,再用銅線將網絡連接至每一個信息點,供用戶使用。而該技術通過“POL+微管微纜”“機房一級分光”“86面板型ONU”等一系列集成創新與應用創新,克服了無源光局域網實施過程中的諸多痛點,將網絡終端設備集成到如插座大小的盒子中,從理論上、技術上、工程上、經濟上解決了光纖到桌面技術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難題。
據悉,上述86面板型ONU等多個種類的光纖到桌面產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系位于中國光谷的武漢一網萬聯科技公司研發生產。
自主研發的86面板型ONU
繼光纖入戶之后,我國光纖網絡應用再次領跑。這一系列專利技術打通了光纖通信“最后100米”。
“我們攻克了光纖易斷、易碎,在室內布線易因受力或彎折造成信號中斷、衰減的世界性難題,讓光纖到桌面大規模普及成為現實。”武漢一網萬聯科技公司總經理易志雄介紹,該公司的全光纖網絡解決方案已在60多個實際工程案例中得到應用。
園區企業共享一個網絡中心
湖北省郵電規劃設計院辦公樓采用一網萬聯提供的光纖到桌面一攬子工程創新技術,光纖進入大樓,直通到700多名設計人員工作桌面,原本線纜交纏宛如盤絲洞的弱電間已被清空用作雜物間,設計師們紛紛表示,網絡“卡頓”現象大幅降低。
“相比銅線,光纖保密性強、穩定性高、造價便宜、綠色環保。”湖北省郵電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王慶介紹,銅線的傳輸距離只有80-100米,光纖則可超過20千米,傳輸速率更快;銅線使用壽命只有8-10年,光纖則超過30年,且光纖價格低、靈活性強;以往院里辦公間調整需要重新布線,常常是一地電纜容易出問題,現在只需要將光纖從微管中吹出來,重新氣吹就可以。
王慶認為,全光纖網絡最大的益處將在未來顯現。伴隨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深入推進,數字大樓、數字園區大數據交換場景習以為常,未來寬帶可根據需求無限拓展,而銅線寬帶無法長時間支撐,光纖到桌面尤為必要。
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采用全光纖網絡技術,該園區寬帶、電話、監控、門禁等所有信息點均從網絡中心“一纖到桌面”。園區入駐企業均不需建設自己的機房,大家共享一個園區的網絡中心。
易志雄介紹,全光纖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局域網技術,能將局域網的外延擴展到100平方公里。
創新技術賦能數字經濟
現今,光谷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
光纖易折易碎,一旦折斷必須重新敷設。資料顯示,“光纖到桌面”最早由美國提出,系采用一種光纖以太網技術,將光纖通過光網卡接入電腦,但是與不停升級的操作系統不兼容,又因為傳統電話機沒有光纖接口,還需要敷設一根網線到桌面連接電話機,這種光纖加網線的技術,使得維護工作量不減反增,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易志雄帶領技術團隊攻堅克難,巧妙地找到解決辦法——先在PVC(或KBG)管里鋪設微管,再在微管里用高壓氣體吹入微纜,這樣可以保證光纜不易折斷,更換也方便。這項“微管微纜”施工工藝最遠可吹1000米。
在易志雄看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發展已經開啟,全光纖網絡技術作為信息系統的“底座”,為信息化的發展充分留白,將支撐未來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的擴展應用,全面賦能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