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從馬祖斷網(wǎng),看大陸與臺灣136年不斷的海纜情緣

時間:2023-03-02 16:00:45    來源:中國電線電纜網(wǎng)

手機打不通,上網(wǎng)沒信號,電視看不了,出門就失聯(lián)……

近一段時間,斷網(wǎng)讓馬祖幾成孤島。因連接馬祖與臺灣島的兩條海底通信電纜先后斷掉,馬祖對外網(wǎng)絡通信幾乎癱瘓。此情此景,在人均每周上網(wǎng)時長達29.5小時的大陸,恐怕實難想象。


(相關資料圖)

據(jù)臺媒報道,馬祖與臺灣本島通信所依賴的海底電纜原有三條,一條老舊淘汰,另外兩條分別在2月2日、8日被船只勾斷,國際海纜修復船最快4月底才能排期修復。事發(fā)后,馬祖全島通信僅靠有限的微波備援服務支撐,主要供金融單位等機構使用。馬祖的民意代表稱,這是馬祖“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斷線”,并質(zhì)疑,“金門與廈門有海底纜線,福州與馬祖為什么沒有?”

從地圖上看,金門地處臺灣海峽西部,距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距廈門角嶼島僅1800米,到臺灣島則有210千米。事實上,由兩岸共建的金門到廈門海底光纜,已于2012年投運。

馬祖的地理位置同樣是近大陸而遠臺灣,但在當前,臺灣海峽并非風平浪靜。建設福州到馬祖的海纜,仍屬“尚在規(guī)劃”。

誕生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閩臺海纜

1683年七月十五,統(tǒng)治臺灣的鄭氏政權在大敗于施瑯后,投降清朝。八月十五,捷報飛來,康熙皇帝感于割據(jù)的臺灣小朝廷終于歸附,統(tǒng)一大業(yè)終告完成,喜賦《中秋日聞海上捷音》,其最后兩句如是: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但康熙對臺灣本身其實缺乏興趣,以為“臺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系……即臺灣未順,亦不足為治道之缺。” 他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本不足道,若不是鄭氏政權構成威脅,原本也不必大舉征伐。退而言之,揆諸清朝版圖東到大海,西涉流沙,疆域之廣,已經(jīng)是亙古未有,而“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許多朝臣也認可康熙的看法,甚至認為臺灣可以“任夷人居之”,只要其能“納款通貢”,即便為荷蘭所有也是可以的。

我們今天當然知道,康熙最后并未棄守臺灣。在施瑯的力諫下,康熙接受了臺灣并非荒地,乃戰(zhàn)略樞紐,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可耕地,更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必須保證臺灣、澎湖“一守兼之”。康熙決定,要徹底控制臺灣。

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隸福建省,正式將臺灣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左傳》云: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康熙平定臺灣后,遷海政策也即時廢止。康熙允許外國在清帝國所有的港口自由貿(mào)易,由此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210年后,清王朝甲午戰(zhàn)敗,《馬關條約》議定把臺灣(包括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不僅失盡民心,也昭示了清王朝的氣運。此后未及20年,大清土崩瓦解。

回顧歷史,大廈將傾之際,并非沒有有識之士力挽狂瀾。

1874年,日本發(fā)動侵臺戰(zhàn)爭。當時,臺灣與北京之間最快捷的通信方式是靠船政輪船水師的蒸汽動力艦往返帶信,一般耗時約三十多天,一旦遭遇輪船無法通航的惡劣天氣,則數(shù)月不通音訊。奉旨前往抗擊日軍的欽差大臣沈葆楨抵臺后驚嘆:“臺地無一可守”,為免延誤軍機,他上奏“欲消息常通,斷不可無電線”。清政府準其奏請。然因工程復雜,又與參建的外國公司發(fā)生齟齬,兼之不久后日軍撤出臺灣,閩臺電報線計劃擱置。

1875年,福建巡撫丁日昌決定自辦電報。1877年10月,臺南到高雄的軍用電報線建成,成為中國人自己修建、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但由于沒有海線,臺灣仍是信息孤島。

受日本侵臺及1883年爆發(fā)中法戰(zhàn)爭的刺激,清政府對臺灣的海防地位終于有了新認識。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與福建分治,設臺灣為行省,任命安徽人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上任后,劉銘傳再奏“往來文報,屢阻風濤……水陸電線,實為目前萬不可緩之急圖”,獲準鋪設海線。1887年7月,經(jīng)招標,由英商怡和洋行承包,以福建船政學堂電報學堂畢業(yè)生為技術人員,從臺灣滬尾(今淡水)到福州川石的電報海線開始鋪設。

整個工程耗銀二十二萬兩,全線長117海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自主建設、自主經(jīng)營的海底電纜,1887年10月11日投入使用后,兩岸實現(xiàn)電報直通。

這一條閩臺海底電纜,從此牽連著大陸與臺灣。

青山一道同云雨

1894年,清朝甲午之戰(zhàn)敗于日本。《馬關條約》后屢經(jīng)談判,閩臺海底電纜于1898年被清政府賣給日本,日本又委托英國大東電報公司代營福州方面業(yè)務。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函告日方將收回此線,日方則聲稱其擁有“永久登陸權”。中方援引1884年清政府與英國大東公司所訂《福州電線合同》規(guī)定,登陸期限應至1930年底屆滿。

但日方置之不理,延宕期限。中方警告,如不盡快解決期限問題,則將福州川石一側(cè)的線頭割斷移走。中方乃于1931年5月初電飭福州方面派員赴川石,將該線頭自大東公司拆去埋入海灘。兩岸通信近半個世紀的海底電纜就此中斷。

1937年7月,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川石島附近居民又砍掉部分電纜,日軍后來雖占領福州,也徒喚奈何。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此美國參戰(zhàn)。美軍飛機持續(xù)猛烈轟炸日本本土及臺灣,閩臺海底電纜在臺灣淡水一端也被炸毀。

此后,復經(jīng)1949年兩岸分治,臺灣海峽進入緊張的軍事對峙狀態(tài),陸臺間海上往來徹底終斷。閩臺海底電纜經(jīng)數(shù)十年海水沖刷、海岸變遷、泥沙淤積以及人為破壞等,海底部分徹底深埋,再不可尋。

2000年,臺灣地區(qū)執(zhí)政黨更迭,臺灣海峽陰云密布。但進入新世紀,許多臺灣同胞卻沒有忘記這根敷設于一百多年前的海底電纜,他們說,“這條電纜就像臺灣和大陸的文化臍帶”,并稱之為“電信絲路”。臺灣政壇人物、電信職工、文化工作者乃至國際友人紛紛加入尋找失落電纜的行列。他們直言,“尋找它,就是要讓臺灣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臺灣方面還派人到北京、福州等地查找閩臺海底電纜的線索。消息傳到大陸,有關部門高度重視。2002年,福州馬尾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紀念海底電纜開通115周年座談會”。福建省電信公司、福州市電信公司也找到在1930年擔任電信工程師的老先生,經(jīng)多方收集資料,找到了海纜西端(從川石到馬祖)的航海圖及全線航海圖,結合老航海長的口述,根據(jù)經(jīng)緯度,逐漸厘清線索。

線索傳出后,海內(nèi)外媒體先后追蹤報道。

陳列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內(nèi)的閩臺海底電纜殘段

2003年,福建船政文化研究者陳道章經(jīng)多方追尋,在川石島找到了海纜的登陸點。電信公司又派人在海底挖出了一段電纜。

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逐漸重見天日。

中國電信攜手臺灣中華電信

2009年6月4日,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傳來消息,該公司稱,計劃與大陸的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鋪設一條跨海峽海底光纜。當時兩岸普遍認為,自1887年建成首條直達電報海纜中斷以來,再次鋪設的海峽兩岸直通海底光纜線路,將是兩岸通信業(yè)合作共贏的新成果、新跨越。

實則,自1993年開通,大陸郵電部門與臺灣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兩岸業(yè)務電路,是承載在通達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由多家運營商參建的海纜上。1995年,大陸中國電信就向臺灣電信運營商提議,建設廈金直達光纜。但在當時的李登輝與此后陳水扁執(zhí)政的時代,此議均難執(zhí)行。直到2008年馬英九帶領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兩岸互信基礎,各項交流合作恢復正常,并在若干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才有了施展的可能。

2012年6月20日,經(jīng)兩岸電信人共同努力,從廈門到金門的海峽兩岸第一條直通光纜——廈金海纜正式完工。工程由兩岸電信公司共同出資約2億元新臺幣,臺灣中華電信投資近1億元新臺幣并占50%股權,大陸中國電信等3家公司共同投資另一半。

廈金海纜共由兩條24芯海底光纜構成,分別從廈門觀音山至金門慈湖、廈門大嶝島至金門古寧頭,進而連通至臺灣本島,系統(tǒng)設計容量是當時兩岸通信能力的100倍,使兩岸信息通過“高速通道”連通成為現(xiàn)實,結束了海峽兩岸通信業(yè)務必須承載于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聯(lián)合建設的光纜上的歷史。這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直通,不僅大大縮短了通信距離,極大提升了電話網(wǎng)絡的速度和品質(zhì),也大大降低了通信費用。

廈金海纜完工典禮金門部分在金門大學舉行時,臺灣交通部門負責人毛治國為兩岸電信交流的歷史時刻作了見證,他說,廈金海纜連接兩岸,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有了第一條,以后第二條、第三條海纜,就可以繼續(xù)進展,走得更快。

果然,由于兩岸通信業(yè)務量大幅提高,僅一條廈金海纜不敷使用。

2013年1月18日,連接福建福州江田至臺灣淡水、總長度約270千米、迄今第一條直連大陸和臺灣本島的海底光纜系統(tǒng)——“海峽光纜1號”工程竣工。

這是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首條“大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直達海纜,是由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電信攜手臺灣多家電信運營商共同投資建設的項目,全長約270千米(其中海中段205千米)。該項目建立起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直達通路,徹底擺脫了兩岸通信對國際海纜的依靠。

結語

從廈金海纜到“海峽光纜1號”,重啟的不僅是從福建到臺灣本土的兩岸通信直達,更延續(xù)了閩臺海底電纜開啟的那段不平凡的歷史。當年,清朝將臺灣割與日本后,丘逢甲寫下“已分生離同死別,不堪揮涕說臺灣”。如今回望,往事依舊驚心,思之涕淚欲潸,但生離死別已成歷史,無論在這一頭,還是那一頭,這一灣海峽,已然由隱伏于波濤之下的海纜牢牢牽連,我們堅信,不僅海纜的線數(shù)必然還會增加,更重要的是,我們終不會再讓其中斷。

主要參考文獻 :

林 乾:《康熙統(tǒng)一臺灣的戰(zhàn)略決策》

曲光華:《臺灣海峽第一條電纜與“閩臺聯(lián)防”思想的形成》

鄭慧嫻:《南京國民政府收回海底電線問題研究》

葉正國:《海峽兩岸海洋事務合作的法律機制研究》

陳道章:《船政與中國電信》

陳惠芳:《溝通海峽兩岸的“電信絲路”——近代我國自行設計安裝的第一條海底電纜:川淡水線》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