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PGONE被曝光在用戶名為“王唯楚Chos1npm Studio”的新注冊賬號上,發布了自己的新歌預告,但該賬號迅速被封禁。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悄然復出,火速下線
互聯網有記憶。PGOne,是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2017年全國總決賽冠軍。在號稱“中國嘻哈元年”的2017年,PGOne收獲了大把大把的粉絲,把嘻哈這一亞文化領域的表演形式推到娛樂前臺。
(相關資料圖)
不過,2017年底,某專門爆料明星隱私的工作室曝出PGOne和藝人李小璐一同返回PGOne家中,PGOne于第二天清晨送她回家。此“夜宿門”事件被爆出后,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并引發諸多猜測。
2018年1月4日,《中國婦女報》發表文章,指PGOne早期歌曲《圣誕夜》中部分歌詞涉嫌教唆青少年吸毒與侮辱婦女。隨后,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稱,“假如真的純白色的粉末在板上走,已觸犯國家的相關法律。”
受此影響,歌曲 《圣誕夜》在音樂網站下線。原定舉辦的演唱會上,PGOne也因不可抗力因素無法參加演出,演出海報上的PGOne的位置遭到馬賽克處理。
被封殺后,PGONE曾試圖線下復出。根據粉絲拍到的視頻,PGone抵達西安的某演出酒吧,準備在當晚正式開啟內地復出的第一場演出,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二次嘗試復出,但最終只唱了十分鐘左右就被迫離場。
此次線上復出,從正式“復出”發布新歌預告,到賬號被封禁,只有不到24小時。據悉,PGONE通過工作室的資料認證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名字使用的是“王唯楚Chos1npm Studio”,并發布了自己的新歌預告和身份證明視頻,“愿你每一天都能奔走在自己的熱愛里,我無法呼吸在這沒有你的世界……”就在他發布完第一條視頻的下午,視頻直接被平臺下架處理,理由是:收到了大量網友的投訴和舉報。沒過多久,PGONE的賬號也因為投訴舉報而被封禁。
隨后,PGONE在微博上使用名為“王唯楚”的賬號發表長文,痛陳自己的心路歷程,希望網友們能放過他。“曾經我犯過錯誤,年少輕狂,不懂人情世故,不會為人處事……這五年來我除了調整心態,就是潛心做音樂”,他在文中稱:“我為我曾經犯下的過錯正式向大家道歉,對不起。無數的舉報讓我無能為力。我只想好好做音樂,求求你們,可以罵我,放過我的音樂吧。”
目前,PGONE的微博主頁已經看不到該條長文,留下的只有新專輯和巡演的宣傳。而他名為“王唯楚Chos1npm Studio”的微博賬號,依然有近430萬粉絲。
另外,近日@王唯楚Chos1npm工作室透露了PGONE的全球巡演計劃,并公開向網友征求意見。巡演地點包括北美、澳洲、英國、馬來西亞等。
該給劣跡藝人復出機會嗎?
隨著自媒體、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劣跡藝人”出鏡發聲的試探行為仍時有發生。“劣跡藝人”借勢復出近年來也不斷引發討論,法治日報曾專門討論這一話題。一些人認為,PGONE的過去行為不可原諒,他應該接受社會的譴責和懲罰,不應該被允許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作為一個藝人,他應該得到重新出發的機會,只要他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努力改正,就應該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劣跡藝人是指從事過違法或不道德活動,且被曝光的一類藝人。2014年9月29日,廣電總局正式下發“封殺劣跡藝人”的通知,“吸毒”“嫖娼”行為被明確點名 。2018年1月,廣電總局發布了最嚴的禁令,明確規定節目中文身藝人、嘻哈藝人、亞文化(非主流文化)、喪文化(頹廢文化)不得請用。
2021年2月5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新制定的《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根據辦法,“劣跡藝人”將受到協會會員單位1年期限至永久期限的聯合抵制,且須在聯合抵制期限屆滿前3個月內提出申請,經同意后才可繼續從事演出活動。 管理辦法自2021年3月1日正式試行,不溯及過往,之前的相關情況均不適用于該辦法。
2022年4月15日,網信中國發布《關于開展“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堅決遏制劣跡藝人違規復出,從嚴整治“跨平臺注冊”“引流到站外”等被封賬號變相轉世行為。
業內人士也認為,當下對劣跡藝人缺乏明確的定義,現有相關從業禁止的規定也缺乏強制性,這給劣跡藝人“打擦邊球”復出有了可乘之機。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麗紅認為,《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屬于行業自律懲戒規范,對“劣跡藝人”的聯合抵制并沒有限制從業的強制性效力,這也導致不斷出現“劣跡藝人”有復出的行動和跡象,建議有關部門明確對“劣跡藝人”的處罰程序、處罰措施、期限、范圍等;在懲戒期間,“劣跡藝人”不得利用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進行營利行為。
專家也提出,是否要給“劣跡藝人”復出機會需要甄別對待,對于能獲得公眾諒解的,應允許其回歸。但在此之前,應當從嚴掌握,全面持續禁止所有有劣跡行為的藝人出鏡。網絡平臺及企業在防范“劣跡藝人”復出方面,同樣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陶善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