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多個成員國宣布從5月份開始“自愿”削減石油產量,總減產幅度超過160萬桶/日,持續到2023年底,造成石油市場巨大震蕩。此次減產是在2022年10月第33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部長級會議減產框架下的補充,也是不到6個月以來,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國家第二次無視美國的施壓和警告,采取石油減產的措施。
歐佩克為什么如此重要?此次宣布石油減產背后的意圖是什么?北美、歐洲、中東、亞太等地區在此次石油減產計劃中存在什么樣的博弈關系?減產計劃會對全球市場帶來什么影響?
(資料圖)
Helen"s財經晚餐第33期,對話中信建投期貨能化首席分析師董丹丹,同大家一道從“歐佩克+”減產看石油市場震動。
在直播中她指出,歐佩克+之所以做出此次減產行動,一方面是因為市場上油價比較低;另一方面,除了歐佩克聯盟之外,其他國家的原油產量增長都非常有限,因此它們有能力控制市場;另外也是為硅谷銀行崩盤和瑞士信貸風波后大幅下跌的油價注入了一針穩定劑。
同時她也提醒,這兩年在俄烏沖突的影響下,原油市場完成了貿易的轉換,中國、印度、土耳其和一些非洲國家成為了俄羅斯原油的大買家,而美國的天然氣出口,尤其是LNG的出口持續攀升,屢創新高,這可能會是美國在能源危機當中受益最大的地方。
附上本期直播時間軸,幫你快速跳轉感興趣的部分
以下為直播文字實錄,經APP編輯刪減
Helen:歐佩克+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為何如此之大?
董丹丹:歐佩克組織是全球一些原油產油國組成的一個聯盟,這個聯盟整體的原油產量大概是 3000萬桶/日,全球原油的日均需求大概不到1億桶,所以歐佩克占到30%左右的量級。其實歐佩克還不足以控制市場,因為還有俄羅斯、墨西哥、哈薩克斯坦等其他的一些產油大國。但2020年油價跌到負值時,歐佩克聯合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墨西哥等非歐佩克國家組成了歐佩克+,其產能占比高達 50%,日均產量超過5000萬桶,可以說全球原油有閑置產能的國家都集中在這個聯盟當中,因此它的絕對體量和增產能力都非常大。
歐佩克+石油減產計劃背后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Helen:歐佩克此前在減產問題上經常是分歧嚴重且反應慢半拍的,典型的案例是2001年和2008年,都是等到經濟萎縮、市場變冷、油價大跌才減產,為什么這次歐佩克會采取“先發制人式”的減產行動,背后真正的經濟意圖是什么?
董丹丹:3月20日前后,美國的銀行業危機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全球的原油價格出現暴跌。很多產油國的經濟完全仰賴于石油或者石油制品的出口,油價下跌直接影響了其經濟利益。為什么它們會做出此次減產行動?一方面是因為市場上油價比較低;另一方面,剛才也提到,除了歐佩克聯盟之外,其他國家的原油產量增長都非常有限,所以它們有能力去控制市場。歐佩克聯盟也提到它們擔心再發生像硅谷銀行事件這樣的危機,會導致全球需求的驟降,因此先降低產量,給市場一個預期,即希望原油價格保持在 80美元以上。如果以布倫特為例,80美元就是它們希望看到的原油價格的底線。
Helen:有一種說法,稱歐佩克之所以減產與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最近發表的言論有關。格蘭霍姆稱,美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重新補充其戰略石油儲備,違背了美國對沙特承諾的“如果油價下跌就將購入沙特的戰略儲備石油”,尤其是拜登政府還為了打壓油價、花式拋售儲備,導致了美國國會以及沙特等產油國的不滿。您怎么看這種說法?
董丹丹:這個說法是存在的,甚至沙特的石油部長也證實了這一點。因為此前在原油價格弱勢下行時,整個歐佩克聯盟也配合美國有一些動作,比如象征性地增產了10 萬桶。那時拜登和能源部長就提到過,如果WTI跌破70美元,他們愿意補充一部分戰略儲備,但事實上在WTI跌破65美元的時候美國都沒有出手。不僅如此,美國在2022年還釋放了超過1億桶的SPR。
歐佩克認為美國沒有信守承諾,石油減產計劃也算是對美國的一種反擊,因為現在市場的供應控制權還在歐佩克手中。歐佩克宣布減產后,油價又回到了80 美元附近。上周美國能源部長也再次提到,如果后面價格合適,美國計劃再度收儲,但可能不會像放儲的規模那么大,不過也會對油價有一定的支撐作用。
歐佩克石油減產計劃折射出的地緣政治關系變動
Helen: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產油國和消費國,2010年之后,美國通過開發頁巖油大幅提高了自身的原油產量,并在2015年解除了長達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搶走了一部分歐佩克的市場份額。國際能源署最近也有消息:以美國和巴西為首的非歐佩克國家將推動2023年的石油增產,是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歐佩克對原油市場的主控權?
董丹丹:2010年美國頁巖油革命以來,其實它就站在了歐佩克聯盟的對立面,這些傳統的靠石油出口為生的產油國的部分市場份額被美國奪走了,無論是從美國直接出口還是從美國減少進口的方面來看,它們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
站在當下,美國的原油產量并沒有像上一波周期,比方 2016年- 2018年歐佩克+剛剛成立的時候一樣,出現快速的增長(2018年美國原油產量增加了200多萬桶,基本補齊了歐佩克減產的量,搶占了歐佩克的市場份額)。美國頁巖油近幾年的增長都非常有限,像各個頁巖油企業CEO 提到的一點,他們不再做搖擺生產者,而是希望通過 40%- 50% 的資本投入換得 4% -5% 的產量增長。所以現在石油價格上來之后,歐佩克不增產,美國頁巖油不增產,那么就要看巴西、加拿大、挪威這些國家可能會有一些產量的增長。
其實無論是在年初還是在最近的這些報告當中,我們注意到這些非歐佩克國家非頁巖油公司的原油產量增長是比較有限的,大概是年內增10 -20萬桶這樣的量級,難以和歐佩克的減產量相匹配。
Helen:俄烏沖突切斷了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石油貿易鏈條,俄羅斯原油目前主要流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而歐洲艱難脫俄,對美國和中東依賴程度提高。您怎么看待俄羅斯、歐洲、美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站位變化。
董丹丹:其實原油市場就是完成了貿易的轉換,原來俄羅斯很多的原油是出口給歐洲,俄羅斯的供應占歐洲進口的比例也非常大。不僅是因為俄羅斯的距離近,也因為俄羅斯的價格低廉,雙方能源的互生關系很強。俄烏沖突之后,俄羅斯和歐洲的的連接就被人為地切斷了,俄羅斯的原油和成品油就要找別的客戶來消化掉,它也需要賣油來支持戰爭費用,現在中國、印度,還有土耳其和一些非洲國家成為了俄羅斯原油的大買家。俄羅斯的成品油所到的地方就更多了,南美和中東的一些國家也開始進口俄羅斯的成品油,而歐洲被迫去采購中東的原油,出現了這樣的一個貿易轉換。
其實美國在成品油上可能受益不多,因為歐洲和美國本來在成品油貿易上就有互換關系,美國的柴油出口給歐洲,歐洲的汽油出口給美國,這和這兩個地區的成品油消費結構是相關聯的。美國在俄烏沖突,或者說在能源危機當中最受益的地方可能是它的天然氣出口,它的原油出口沒有因為俄羅斯增減多少,但天然氣出口,尤其是LNG的出口持續攀升,屢創新高,而設施跟上后,歐洲就是美國 LNG 出口最大的買家。俄羅斯和歐洲原來是 4條管道,北溪1號和北溪2號都被炸掉了,現在唯一運行的就只有一條。因此我覺得這一點是美國受益最大的地方。
Helen:歐佩克大幅減產之后,全球原油產量的增長將由非歐佩克國家貢獻,主要由拉美國家驅動,這對美洲的地緣政治關系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董丹丹:南美和北美在成品油上是關聯度比較大的,比如墨西哥和智利等國家的成品油進口其實以前就非常依賴于美國。現在俄羅斯的成品油不能去歐洲,它的價格又比較低廉,很可能就會成為南美成品油的主要供應國,其實也是間接搶占了美國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這樣美國可能就要尋求新的客戶,比如更多地出口給歐洲,我覺得這個是變量。因為我們看到報道2月5日歐盟對俄羅斯的成品油實施制裁之后,俄羅斯3月份的出口是有一些受限,但3月下半月和4月的出口量就開始出現了躍升,它的目的地很多都是南美的國家。
歐佩克石油減產計劃對全球經濟體系的影響
Helen:歐佩克+突然集體宣布石油減產后,國際油價應聲大幅上漲。高盛將2023年底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測從90美元上調至95美元,將2024年底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測從97美元上調至100美元。您覺得國際油價未來走勢會是怎樣的,國內油價會有大的波動嗎?
董丹丹:歐佩克通過減產讓油價提升,當日就提升了五六美元,這個漲幅還是蠻大的。其實不管這個事件是否發生,我們靜態地來看全球三大經濟體——中國、歐洲和美國,這三大經濟體當中,中國和歐洲的能源進口依存度都是很大的,歐洲無論是原油和天然氣進口依存度都高于50%,中國的原油進口依存度有70%。所以如果從絕對量上來說,可能歐佩克的減產,導致原油絕對價格上升,對作為原油最大進口國的中國傷害會更大一些。
如果說原油價格維持在偏低的水平,成品油價格也沒有出現大幅上漲,這對全球的經濟肯定是一個積極的因素。因為能源成本比較低,社會上相應的衍生物的通脹水平就不會很高。但現在油價上漲,也提升了一部分的成本。但就目前的油價而言,還沒有看到它帶來了很大的通脹壓力。
今年和往年不太一樣的一點是,今年有一些煉廠產能有了新的釋放量。去年全球的煉廠產能比較緊缺,導致成品油的價格漲幅比原油更高,因為到終端消費的時候還是成品油。今年比去年好的一點是成品油的價格漲幅沒有比原油更高,相當于整個社會接受到的通脹壓力也是低于去年的。
Helen:石油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此次減產的影響勢必會波及全球多個領域。不久前我們做過一期“歐美銀行業為何持續動蕩?”的節目,我們知道,美聯儲為了壓通脹不得不持續瘋狂加息,銀行業也受到影響,硅谷銀行也遭遇危機。歐佩克減產是否會增加美國治理通脹的難度,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如何才能穩定局面。
董丹丹:美國目前的狀況,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銀行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高利率本身。因為從一個更長的歷史周期來說,現在的原油價格并不能說很高。2011年到2014 年,油價是在 100美元附近震蕩,2017年到2019年,大部分時間在60美元左右震蕩,目前只能是說它的震蕩區間比前面的低點上調了十幾美元,因此相較于原油給美國帶來的壓力,反倒是美國的高利率環境傷害更大,高利率會導致投資的積極性大幅下滑。
Helen:油價上漲可以讓美國的石油巨頭大賺一筆,但普通民眾卻要承受高通脹的風險。前不久,據美媒報道,由于很多人認為拜登政府在面對銀行業倒閉和通脹居高不下方面表現不佳,拜登的支持率出現下降,僅為38%。明年就是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年,此次石油減產無疑是讓拜登政府雪上加霜,目前兩黨局勢何如,您怎么看?
董丹丹:美國的汽油零售均價是美國民眾考察的一個指標,如果說高于 3 美元/加侖的話,可能民眾和政府界就會對此有所擔憂。但是事實上在整個 2022 年,美國的汽油均價一度沖到了5美元/加侖,后面稍微有一點回落,但現在的絕對值也有3. 5~3. 6美元/加侖。所以如果說從汽油零售均價的角度來說,可能美國民眾對此仍然是并不太滿意的。那么拜登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我觀察到,美國也想大力發展自己國內的新能源產業,比如美國通過了降低通脹法案,大力支持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除了直接補貼,民眾如果購買新能源汽車也有很大的激勵計劃。從全球來說,美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進度是遠低于歐洲,也遠低于中國的。現在的激勵舉措對未來減少美國的汽油消費是有幫助的,但不會立竿見影,需要一些時間發揮作用。
當然,如果油價再高,我認為美國也是有可能會有再度放釋放石油戰略儲備的動作。美國的政治環境、信貸環境、勞動力環境,其實對美國石油行業的發展并不非常有利。我們看到一些產業調研提到政府人為地給年輕人造成一種印象,即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是夕陽行業,導致沒有很多的年輕人愿意投入這個行業。美國本身的高利率,以及對新能源車的遠景規劃,也導致一些大的私募基金或銀行不愿意投資美國頁巖油行業,所以美國的原油產量增長也會持續受限,那可能政府就只能通過放儲或通過發展新能源車來這種更長遠的措施來減少汽油的消費以降低油價。
Helen:近些年,美國對中東地區控制力不斷下降,以沙特為代表的產油國越來越表現出自主性獨立的趨勢,這是否對美元儲備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國際貨幣體系正在經歷怎樣的變革?
董丹丹:這兩年,沙特和俄羅斯、中國走得很近,沙特并不再像以前一樣對美國言聽計從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三年,無論是美國的總統還是英國的首相等等這些歐美國家的領導人都一再督促這些中東國家增產,但實際上它們沒有對這些要求做出應答。我認為這背后的原因是沙特和美國的共生關系出現了弱化,在美國頁巖油革命之前,沙特是美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美國也是沙特原油的最大進口國,但現在中國成為了沙特原油的最大進口國,沙特的最大出口國也變成了中國。所以最根本的是沙特和美國貿易上的共生性發生了改變,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目前,沙特在原油生產上,和俄羅斯是很好的伙伴關系,和中國有很強的貿易聯系。所以沙特可能會在這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不過國際貨幣體系,還是難以出現絕對性的改變。我們可能僅僅會看到部分的貿易以人民幣來結算,但是全方位地取代美元,還是有賴于一個國家的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貨幣可以在全球流通的機制。目前來說,這樣的條件可能還不成熟。
以上是本期Helen"s財經晚餐的部分內容,想看完整內容,可觀看Helen"s財經晚餐第33期《從“歐佩克+”減產看石油市場震動》直播回放。
Helen"s財經晚餐每雙周二17點開播,直播將在APP、PC、微博、視頻號、百家號同步直播。(主理人:Helen;策劃:Helen ;導播:羽赫;文章:Helen。)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