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稱為“國王殺手”的死亡帽菇可能正在失去它的威力。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可能的解毒劑來對付這種致命的蘑菇毒素。
死亡帽菇高15厘米,頂部是不起眼的黃褐色或黃綠色,據那些不小心吃過死亡帽菇并幸存下來的人說,它的味道相當不錯。但之后,這種毒素會導致嘔吐、癲癇、嚴重的肝損傷和死亡。如今,每年有數百人因食用有毒蘑菇而死亡,其中90%的死亡是由死亡帽菇造成的。
科學家一直在猜測死亡帽菇是如何殺人的。當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種潛在的解毒劑時,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蘑菇毒素(α-鵝膏蕈堿)進入細胞所必需的人體生化途徑上。這種解毒劑——一種名為吲哚菁綠的化學物質,阻斷了這一途徑。5月16日,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上報告了這些發現。
“這太棒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化學家HelgeBode說,“α-鵝膏蕈堿確實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化合物之一。”
而除了支持性護理之外,醫生幾乎無法為意外攝入死亡帽菇的人提供什么幫助。
中國中山大學藥物開發研究人員王巧平、萬國輝和合作者首先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建了一個人類細胞庫,每個細胞都有不同基因的突變。然后,他們測試了哪些突變有助于細胞在α-鵝膏蕈堿中存活下來。
這種“CRISPR-Cas9篩選”顯示,缺乏一種名為STT3B的功能性酶的細胞能夠在α-鵝膏蕈堿中存活。STT3B通路是將糖分子添加到蛋白質中的生化途徑的一部分,阻斷這一途徑會以某種方式阻斷α-鵝膏蕈堿進入細胞。王巧平說,沒有人知道STT3B在α-鵝膏蕈堿毒性中發揮了作用,“我們對這一發現感到非常驚訝”。研究人員打算繼續研究STT3B通路通常是如何讓α-鵝膏蕈堿進入細胞的。
接下來,研究人員篩選了大約3200種化合物,尋找一種可以阻斷STT3B作用的化合物。最終他們發現了吲哚菁綠,這是照相公司柯達(Kodak)在20世紀50年代開發的一種染料,此后一直用于醫學成像,例如,用來顯示眼睛中的血管和肝臟中的血流。研究發現,注射吲哚菁綠的小鼠中只有50%死于α-鵝膏蕈堿中毒,而有90%未注射吲哚菁綠的小鼠死于α-鵝膏蕈堿中毒。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歐洲藥品管理局已經批準吲哚菁綠用于成像。已知這種化學物質在一定劑量下是安全的,所以研究人員希望他們能很快在人體中進行測試——盡管尋找資金可能很有挑戰性,而且測試依賴于意外攝入死亡帽菇的人。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毒理學家FélixCarvalho說,時間將是這些研究的關鍵。研究人員在小鼠暴露于α-鵝膏蕈堿4小時后開始用吲哚青綠治療小鼠,但大多數吃了死亡帽菇的人在病情明顯嚴重后的24至48小時內不會出現在醫院。“那時可能已經太晚了。”Carvalho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