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環球熱門:中藥材價格持續上漲 行業上下游供應鏈影響各異

時間:2023-05-17 19:52:4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中藥材市場“火”了,迎來妥妥的牛市,而各方態度卻表現不一。


(相關資料圖)

據報道,一季度中藥材市場迎來牛市,下游制藥企業采購成本猛增,部分中藥材出現“一日三價”的情況。

據了解,2023年1-3月,中藥材原料綜合200指數,從2832.48點上漲到3367.49,漲幅達到18.89%。高漲的中藥材行情一方面讓種植戶和經銷商激情高漲,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成藥的制造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成本。

部分重點中藥材價格上漲夸張,根據中藥材天地網的數據,自今年3月以來,天然牛黃的價格從約每公斤50多萬元漲到了每公斤約80萬元。而即便是人工合成的牛黃,也都供應緊張。

而多家中藥制藥上市公司則紛紛表示,中藥材漲價主要源于天氣因素,疊加下游消費需求復蘇,行情有一定持續性,若有自建種植基地和常備庫存,能平穩度過此次中藥材牛市行情。

5月17日,康美中國中藥材價格總指數報1985.76點,而就在5月15日,該指數報1988.14點,創下其自2013年發布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原材料紛紛漲價

業內人士介紹,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持平和降價的品種相對較少。傳統的滋補調理的大宗中藥材,比如當歸、黨參這些品種都大幅上漲。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首陽中藥材交易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如廣州的中藥材經銷商都喜歡來到這里看貨和拿貨。

當地中藥批發商向記者表示,當歸切片現在是每公斤一百四五十元,因為今年整體價格高。有些是囤貨,從去年就開始慢慢漲價了。逢集日上,商家談好價格后,這里的中藥材開始裝車發往全國各地,其中就包括發往一些重要的中藥交易市場和藥企手里。

甘肅定西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負責人王永琪表示,往年每天發貨量差不多300噸到500噸左右,今年是差不多(每天)500噸到600噸左右。

而起起伏伏的中藥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

疫情以后,大宗滋補類的中藥材需求量明顯大增,這在需求端刺激了中藥材價格的增長。同時從供應量的角度來講,天氣、土地供應等都是影響中藥材供應的重要因素。

早在去年12月,諸如連翹等中藥原材料就遭遇了一波熱炒。

康美中藥網數據顯示,2022年12月16日,中國中藥材價格總指數收于1773.84點,比上周同期(12月9日)上漲了72.27點,上漲幅度為4.25%。價格上漲的品種有30種,占5.8%,環比增加16個;下跌的品種2種,占0.4%,減少16個品種。漲跌比15:1創近年來之最。

去年12月份漲價較為明顯與疫情感染者數量激增有關。漲價的中藥材大多為緩解感冒癥狀類藥材,短期受到需求量攀升影響,供不應求,漲價明顯。作為清熱解毒類核心品種之一的“連翹”表現最為明顯,而后相關藥材也受其影響紛紛開漲。

而隨著感染人數的下降,相關中藥材市場價格如同乘坐過山車一般。以金銀花為例,去年12月緊急需求下,訂單兌現擁堵,喊價暴漲,金銀花價格翻倍,但隨著履約完成,新訂單減少,今年1月總銷量較上月有所減弱,行情轉穩。

中藥材價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亳州某中藥材廠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藥材價格波動有很多原因,一個就像去年的疫情,或者天氣災害都會產生影響,或者像突然之間藥食同源火起來,市場需求量突然上去,價格也自然被影響了。”

去年12月份,針對部分中藥材品種價格大幅波動問題,相關部門持續規范涉疫類中藥材價格和競爭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市場秩序。

隨后,中藥材行情價格雖然仍有波動,但也逐漸回落。而隨著全國疫情日趨平穩,總體向好態勢持續鞏固,相關藥材需求量逐漸恢復到正常值,價格也逐漸平穩,但是其他熱門藥材品種再次迎來另一波熱潮。

對上下游產生影響

“估計兩年之內行情都會好,優良的品種行情一直都好。去年有的商販炒作原材料賺到一筆錢,但是之后的回落也讓不少跟風炒作的人虧了不少。”亳州中藥材種植商戶王先生(化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表示,還是優良的品種在未來中藥材市場才能更具有競爭力。

“天氣變化影響可大了,又是旱又是澇,有災害就有風險,而且有時候外地引進的品種不適應,就影響到產量和質量。”王先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藥材種植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中藥材的產量則影響著市場上的價格。

此外市場上的中藥材價格大起大落,與各中藥的供需情況有關。中醫藥行業產業鏈包含中藥原材料種植、醫藥制造、醫藥商業、第三方物流和醫藥零售等,最后到達終端消費者。中藥制造中最重要的三個環節是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藥材是指未經加工或未制成成品,可供制藥的中藥原料,通常來自天然植物、動物和礦物。

目前我國的中藥材種植主要以散戶種植為主,盡管近年來有實力的中藥生產企業通過自行種植或同當地農戶合作種植的方式來占有上游主要的中藥材資源,但個體種植仍牢牢占據著中藥材生產的主要位置。這就導致某些藥材種植戶看到市場上某種中藥材價格高,就種植某中藥材,而由于中藥材成熟需一段時間,供應量突然增加,而需求量保持穩定時,往往會形成“藥賤傷農”的困局。

“種植100萬畝,能有30萬、40萬畝成功的就算是不錯了,得損失60%,中藥材的種植收成率很低,大約只有40%。”王先生向記者表示,中藥材的品質由種苗決定,然而許多個體種植戶選苗時僅僅看價格,不考察質量,能嚴格根據品質種植的種植戶占市場的比例非常低。

同樣從事中藥材交易多年的潮汕經銷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是其實對于上市藥企來說大的龍頭藥企都會提前部署自己的戰略儲備,短期內對他們的影響不會立刻顯現出來,如果熱門藥品一直炒作,他們也會調整庫存,存在成本上升的情況,關鍵還是中藥材市場本身的波動性和難以標準化控制導致上游很多中小商家的風險更大。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