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長安區引鎮街道天王村的麥田里,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在進行除草作業(2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近20年前,薛拓從在當地搞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開始,逐漸發展土地托管,幫助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種植糧食。2012年,兒子薛強從西安工業大學經濟學專業碩士畢業后,返鄉創業,跟隨父親薛拓扎根秦嶺腳下的關中良田,一起干事業。由于土地托管規模不斷增大,父子倆經營的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不斷購入各類新型農機具,以滿足糧食大面積種植、管理、收獲的各項作業需求。如今,合作社發展到僅各類農機具價值超過1400萬元的規模,托管土地3萬余畝。每到“三夏”時節,盡管合作社的社員、農機手工作早已駕輕就熟,薛拓、薛強父子還是會與大家一起,在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刻操心作業細節。“糧食規模化經營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土地托管,讓畝均產量提高兩成,畝均成本減少200多元,幫助農民提高收成,節本增效。”薛強說。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相關資料圖)
5月30日,薛拓在一處麥田內咀嚼麥粒,判斷小麥的水分。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5月30日,薛強(右)在麥田旁查看合作社農機手操作植保無人機作業。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薛強(左)和父親薛拓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內查看小麥長勢(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5月30日,薛強(右)在麥田旁查看合作社農機手操作植保無人機作業。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5月30日,薛強(右)與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一起調試烘干塔,為麥收做準備。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5月30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調試大型聯合收割機,為麥收做準備。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在雨歇期間,操作植保無人機,在麥田內噴灑抗麥穗發芽藥劑,應對連陰雨對收獲造成的不利影響(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薛強在麥田旁駐足查看合作社的收割機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薛強(右一)與合作社社員們在收割小麥間隙歇息。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駕駛收割機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內搶收小麥。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薛強(右二)在收割小麥間隙與合作社社員們交流。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收割機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內搶收小麥。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收割機將收獲的小麥裝車。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薛強邊走邊查看不同地塊內的小麥長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8日,薛強(左)在收割小麥間隙與合作社的一名農機手交流。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16日,薛拓(左)和合作社的土地托管員在查看新承包的土地地界。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16日,薛拓(右)與合作社的土地托管員在一條生產路上邊走邊交流。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16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駕駛拖拉機,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播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6月16日,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內播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