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超過5GW,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8%左右;度電成本下降至約0.33元/度,單機容量18MW機組已經下線;三峽“引領號”、海裝“扶搖號”、海油“觀瀾號”漂浮式風電項目實現創新突破。
(資料圖)
我國海上風電正在引領世界,產業迎發展空間利好,風機大型化、深遠海風電、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走向。
2023-2025加速度 年均新增或超14GW
2021-2022我國風電新增裝機進度偏慢,在“十四五”目標指引下,中后期我國風電裝機有望加速,2023-2025年國內年均裝機規模約在6500-7000萬千瓦。
業內各方機構數據分析顯示,按2022年100GW招標規模預測,2023年新增風電約8000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約1000萬千瓦)。截至2023年1月,據不完全統計,我國11個沿海省(市)規劃的“十四五”海上風電開發目標超過6000萬千瓦。
在日前召開的2023 第十五屆中國(江蘇)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某業內專家也表示,“沿海省份‘十四五’海上風電規劃飽滿,剔除2021-2022年部分地區已完成建設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容量,預計2023-2025年國內累計新增海上風電規劃容量達40GW以上,現有規劃已可支撐后續三年國內年均新增14GW左右海上風電裝機并網的規模。”
風機價格內卷 大兆瓦跨越
全面平價時代,與海上風電發展高景氣度相反的是,我國海上風機價格一路走低,從2019年的8260元高價,跌至2023年含塔筒3200元/kW的低價。
大型化疊加競爭加劇,風電整機中標均價持續下降。2022年,陸上風電設備公開招標中標價全年降幅達13%,海上風電歷時更短,全年下降幅度23.5%,可謂全面平價后即低價。
數據來源:CWEEA
大型化風機是業內公認的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從2007年到2023年,16年的時間,中國海上風機單機容量從1.5MW躍升到18MW,16年我們的風機單機容量翻了超10倍。每年以一個兆瓦的速度在增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是全體風電人攻堅克難,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大容量風機時代,如何突破技術天花板?大兆瓦風機的邊界在哪里,未來拭目以待更多創新可能性。
降本近80% 深遠海打開資源空間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計,2030年全球累計漂浮式海上風電裝機將達到18.9 GW,亞洲將以9961MW(占48.4%)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從當前造價來看,近年來海上風電投資下降趨勢明顯,近海風電場、深遠海風電場、漂浮式風電場的造價范圍分別在10000-12000元/kW、12000-15000元/kW、23000-30000元/kW,山東、江蘇等建設條件較好區域個別項目招標價格甚至能低于10000元/kW。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與近海風電場不同,隨著海上風電向深遠海開發,風電機組設備投資占比逐步降低,風機基礎等建筑工程占比逐步提升;在漂浮式風電場中主要設備占比已低于風機基礎。
另外,在深遠海風電場采用柔性直流輸電后,海上及陸上換流站、高壓海纜路由的成本占比明顯提高。
DNV《能源轉型展望》預測,到2050年,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將下降近80%。
在迎來全面平價后,海上風電將再次迎來2025年發展彎道轉折,實現大的飛躍,我們將一起見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