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黑山峽水利工程意味著什么?若建成,黃河水或在寧夏被用盡、用光

時間:2023-07-07 17:19:11    來源:作家路生



(資料圖)

有了足夠的水源,才可以談用,而不是上游用過了下游再用或者上游用光了下游沒有可以用的了。



全長5000多公里的黃河,有一段被水利專家稱為峽谷區的流域,從黃河蘭州段起蜿蜒數百公里到黃河中衛段,也就是沿線村民俗稱的“鬼門三峽”。“鬼門三峽”自上而下分別是烏金峽、紅山峽和黑山峽,其中黑山峽起于甘肅靖遠大廟村,終于寧夏中衛小灣村,全長約70余公里,峽谷深且水流急。

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也叫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黃河干流黑山峽出口以上2km處、寧夏中衛市境內,距中衛市區30km,為黃河上游可建高壩大庫而迄今尚未被開發的關鍵性工程,其位置適中,對利用黃河水資源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該工程綜合效益好,建設投資低,淹沒損失小。它的開發建設,對充分利用黃河水利水能資源和干流綜合治理,推動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改變西北地區干旱面貌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等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然而,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也是一個甘肅和寧夏兩地爭論了60多年的工程,60多年來,當地百姓聽到的消息是工程一直是要開建,但至今還沒有開建。沒有開建的原因在民間有很多種說法,但總結起來無非兩點:一是甘肅和寧夏兩地利益分配不均,甘肅不肯讓步,覺得自己劃不來;二是樞紐工程位于地震帶,我們現有的技術一時難以解決。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黃河自黑山峽以下游可能面臨的一些情況。而我們更愿意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問題。

黃河在黑山峽以上基本外于峽谷區域,這就是說,黃河在寧夏以上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充分利用,這一地區距黃河很近,但大多是一些海拔高于黃河的黃土旱塬,人們利用黃河水十分困難。黃河出黑山峽以后,就基本來到了平原區域,寧夏平原,自青銅峽以后,大多數地方可以實現自流灌溉,也便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但是,這一部分地域很小,僅限于銀(川)吳(忠)平原,雖然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流淌,形成了自流灌溉區,但面積相當有限。

打開地圖,人們不難看到,近年來,地理學家給給銀川平原冠了一個總的名號——寧夏平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北起石嘴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但其1.7萬平方公里的平原面積不足寧夏區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寧夏還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是用不上黃河水的。

雖然,近幾十年來,寧夏通過揚黃工程解決了一些地方的用水問題,但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也便有了南部山區至沿黃兩岸的移民工程。據說,這一工程的移民有近百萬之多,讓南部山區的移民也享受到了黃河的幸福和便利。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寧夏平原因為面積太小,土地人口承載能力畢竟有限,人們不可能都來到黃河兩岸居住,享受黃河自流灌溉的農耕文明。

今天的寧夏全區有700多萬人口,而隴中黃土高原上的人口有1000多萬人,也就是說隴中黃土高原上的人口遠超寧夏全區人口。在歷史上,寧夏平原的人口也從來沒有超過過隴中黃土高原上的人口。人口基數的事實告訴人們,寧夏平原只能是一個“小而富”的地方,將它放在整個黃河流域乃至全國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對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貢獻顯而易見。

寧夏平原

隴中黃土高原

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立意雖然很好,但黃河的水流量十分有限,而水流量或者說是水資源事關整個黃河流流域。據分析數據顯示,若以高壘大壩的形式建成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僅寧夏地區就能多出6000多萬畝可灌溉用地,這個用水量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同時,若以高壘大壩的形式建成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則意味著可以通過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輕松實現黃河向河西走廊的調水(實際上,這在當下的武威地區已經實現,我在河西走廊考察采訪時看到,古浪一些地方已經用到黃河水),這意味著黃河可能在黑山峽以一段就可能被用盡、干涸,對下游的生態、經濟不能說是致命一擊,甚至可以說是造成毀滅性災難。

我們只有一條黃河,不管是上游還下游,都要實現水資源的均衡共享。所以,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即使能夠解決寧夏兩地利益分配不均、位于地震帶等問題,也要將其放至整個黃河流域乃至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慮,而不是局部或者局限于某一地。這與把隴中河谷地區的數十萬人搬遷至寧夏平原,讓他們與寧夏平原原有人群一起建設美麗寧夏,以及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帶來的發電、生態調節、防洪等效益相比,誰重誰輕,已經不言而喻。

若要解決黃河因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的用水問題,人們必須將目光放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項目處于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指從四川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至黃河上游青、甘、寧、蒙、陜、晉等地的長距離調水工程,是補充黃河上游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干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戰略工程。有了足夠的水源,才可以談用,而不是上游用過了下游再用或者上游用光了下游沒有可以用的了。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