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三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圍繞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挑戰,在通識教育視域下反思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模式等問題開展集中研討。
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何種挑戰?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舉出一例,他曾讀過一本書中寫道“給人工智能一本《紅樓夢》,只要你能夠提出合適的問題,它可以把這本書分析得比人更好,但當你給人工智能一堆白紙,它卻寫不出《紅樓夢》。”如今,他要給這個例子打上問號,“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及自我進化的速度是遠超人們的想象,我們原以為這個沖擊會來得晚一些,但顯然現在已經到來了,假以時日,也許人工智能真的可能寫出一本《紅樓夢》。”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面向未來,通識教育的重心應在何處,徐雷說“需要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
ChatGPT對教育、教學方式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可以被利用來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新生學院執行院長徐駿直言,“更重要、更深層次的追問是:我們在未來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時代的通識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要弘揚人文與科學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養推理、辨析、質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學校通識教育新體系建設,特別是新生學院的實踐為例,徐駿表示,應當構筑更加豐富多元的通識學習體驗,喚醒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素養和潛能,最終促使他們自由和全面發展。
賦予科學以人文,在復旦就有這樣一門“明星”通識課程,每次開課選課名額都需要“秒殺”。這就是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金曉峰的“人文的物理學”。這門課包含著人文的“物理學”與“人文的”物理學雙重內涵,即首先是一門關乎力、熱、光、電、量子的物理課,但課程也傳遞這樣的信息,即物理學甚至說自然科學,與音樂、繪畫、文學類似,都關乎一種對世界秩序的個人眼光,只不過它需要實驗加以檢驗,“形容詩之美,小說之美的那些說法,都可以被移用到對自然科學的形容之上,在清晰、理性和簡單之中,科學也蘊含著大美。”金曉峰說。
“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是清華大學建設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原則,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以通識必修課“寫作與溝通”為例,介紹了學校如何圍繞“立己達人,全人格的價值養成;審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文理兼備,跨學科的知識結構”的通識教育總體目標,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理解、回應當代社會復雜現實的能力與觀念,并通過主題式、小班制教學、全過程浸潤,以寫作為產出進行思維訓練,帶動更多的老師投入寫作課程及通識教學的嘗試。
在Chatgpt和人類相互脫鉤同時到來的新時代,藝術創造如何能從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中繼續汲取營養?人類命運的共同體是否應該以人類情感的共同體為前提?“通識”與專業藝術“創造”又何以可能?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講座教授李軍分享該校“藝術博士”項目的建設經驗,項目嘗試依據融古今中西為一體的“通識”視野,探索一條“以偉大為基礎”的藝術創造道路,“通”“專”融合,培養學生人格,塑造學生靈魂,成就創造的人生。
如何培養法科學生兼顧人文素養?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常保國介紹,學校以“中西文明通論”為綱要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通過文明史教育與法學教育實踐的融合,培養學生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自信。
人類文明的“過度發達”給當今世界帶來種種問題和文明危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認為,通識教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由之路。通過通識教育帶領學生閱讀中西古典文明與現代社會的偉大經典,深入思考人類文明的意義與目的,以應對和逐漸化解當前人類文明的種種不確定性,“能夠讓學生回歸到自己生命當中的自然,培養出現代的文質彬彬的君子人格,應該是我們通識教育在未來朝向的方向。”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