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專精特新”也許就是明天的非遺
(資料圖)
□ 金沙人
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捷報頻傳。據日前《揚州日報》報道,省工信廳公示江蘇省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25家揚州企業榜上有名,絕大多數來自我市重點優勢產業,其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居多,數量為歷年入選公示名單之最。消息甫出,好評如潮。有為產業結構調整喜結碩果高興的,有為實體經濟實力增強自豪的,有為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持之以恒點贊的。
專精特新企業增多,無論怎么夸贊都不為過。對待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像專精特新“小巨人”增多這件事,要將其放在時代的背景、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才能找出規律、看出趨勢。揚州2500多年建城史,三次輝煌經驗彌足珍貴。經濟高度發達帶來文化空前繁榮,“商胡離別下揚州”,為的是尋找商機、謀求發展;“煙花三月下揚州”,為的是逆襲人生、謀求發展。繁盛的揚州,到處是產業,遍地是人才,看到的是商賈云集,感到的是活力迸發,抓住的是發展機會,得到的是各安其分。
繁盛寫進了歷史,見證當時輝煌的物件成了文物,陳列在博物館供人欣賞;銘刻輝煌紀錄的遺存成了文保單位,融入現代社會物盡其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方式迭代傳承,有的成了非遺,成為至今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非遺是揚州城古今輝映的載體,其頑強的生命力表現在精神上的鼓舞和思想上的啟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等風俗習慣,有我們做人的準則和價值追求;揚劇、彈詞、評話、清曲等民間文藝,是雅俗共賞的以文化人的有效載體,在其中占有相當份額的民間工藝美術,更是那個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那個時代的“專精特新”。
作為世界非遺的雕版印刷術,博物館里陳列的是傳承千年的雕版和古籍,我們在驚嘆祖先偉大發明創造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對這項古老文化活在當下的意義有更多思考?雕版和古籍是文物,其生產工藝是非遺。早在1300多年前,當人們傳播文化、普及知識,還靠人工抄寫時,雕版印刷業的出現,打破了知識壟斷,使文化知識不再為極少數人所有,批量化標準化的書籍,讓寒門子弟改變命運,使大戶人家耕讀傳家,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亞于現在的激光照排技術,人類的每次技術進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驚人一躍,每次跳躍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的是大發展,留下的精華就是活文化。一項技術革命促進全社會的快速變革,文化傳播的速度、知識普及的程度、思想融合的力度、情感交流的溫度,都較以往有很大的進步。其實,今天看是非遺的雕版印刷術,在當時可是獨樹一幟的高科技,為人類文化傳承立下不朽之功。這項了不得的技術革命,既有創意設計的引入、工藝流程的優化等思想觀念突破,也有板料選材、正字反寫、雕刻上色、印刷裝訂等技術難題攻關,還有營銷渠道建立、品牌市場推廣、投入產出核算等商業模式探索。事非經過不知難,看到今天非遺傳承人的孜孜以求,就能感受到古人偉大創造力的石破天驚。揚州印刷業在全國一枝獨秀也就順理成章,清朝國家工程御制《全唐詩》在揚州刻印就是明證。
破解雕版印刷術的精神密碼,那就是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就是勝人一籌的專精特新,就是經濟繁榮后的文化積淀。用產業發展成果呵護文化,用高新技術積累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今天,我們聚焦產業科創名城建設,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是立足長遠抓文化,跳出文化傳播文化的明智之舉。實踐證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越抓越小。相反,立足揚州整體發展,特別是圍繞產業發展抓文化,文化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在搶占賽道,數智轉型在提速增效,強鏈補鏈延鏈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和壯大上。專精特新企業是實體經濟的臺柱子,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是集聚人才的強磁場,是富民增收的錢袋子,是區域競爭的實力派,當然也是文化發展的先行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古代文化至今還在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今天更應以技術革命的成果催人奮進,靠厚實的產業筑牢城市發展根基,用專精特新企業提升城市發展高度,以不畏艱難的創業彰顯城市的魅力。只要人才多了,企業大了,專精特新的企業就會越來越多,造福人類的成果也會越來越多。經過歷史的篩選、時代的淬煉、市場的競爭,最終會留下精品,時隔多年,這些在博物館陳列的成果,民間還在使用的生產方式,就是非遺。
當看到雕版印刷術、玉漆器雕刻術等非遺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到肩上沉重的責任,古人為我們創造了這些非遺,我們又為后人留下什么非遺?是因循守舊守攤子,還是意氣風發找路子,答案不言自明。禮敬歷史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歷史,尊重文化的最好態度就是創新發展。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著眼時代發展,回應百姓關切,提升城市能級,專心致志抓工業,聚精會神抓技術,培養越來越多的“小巨人”,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發展也許就是明天的非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