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ARM再沖IPO:去年營收近27億美元、中國貢獻25%,孫正義迎“翻身仗”

時間:2023-08-22 15:16:37    來源:搜狐數碼

出品 | 搜狐科技


(資料圖片)

作者 | 梁昌均

年內全球最大IPO有望誕生。美國當地時間周一,全球芯片架構巨頭、軟銀集團旗下公司ARM正式遞交IPO申請書,預計9月份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文件顯示,ARM承銷陣容頗為“豪華”,巴克萊、高盛、摩根大通、瑞穗、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等20多家知名投行均為此次IPO的承銷商。

不過,ARM在招股書中暫未披露發(fā)行量、定價、估值等相關信息。此前有報道稱,軟銀計劃出售約10%的Arm股份,ARM目標估值為600-700億美元,計劃融資80-100億美元,預計將成為今年全球資本市場規(guī)模最大的IPO。

去年營收近27億美元,累計授權超2500億顆芯片

ARM總部位于英國劍橋,成立于1990年,最初是英國艾康電腦、蘋果和VLSI的合資企業(yè)。通過多年發(fā)展,目前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芯片IP供應商,尤其是在CPU和指令集架構上具有絕對壟斷地位。

作為全球芯片IP巨頭,ARM憑借開放的硬件和谷歌開源的安卓形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態(tài)聯盟。此外,電腦、數據中心、網絡設備以及車輛、智能手表、無人機和工業(yè)機器人等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也都離不開ARM的產品。

目前,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和芯片公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英偉達、英特爾、AMD、高通、三星,以及國內的華為等企業(yè)都是ARM的客戶。招股書稱,超過260家公司在2023財年已出貨基于Arm的芯片。

截至去年底,ARM的高能效CPU已運行在全球超過99%的智能手機,累計授權超過2500億顆芯片,擁有超過1500萬個軟件開發(fā)者。ARM估計,全球約有70%的人口使用基于公司技術的產品,并且覆蓋范圍仍在繼續(xù)擴大。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23財年中,ARM架構芯片出貨量就超過305.83億顆,相較2016年財年增長約70%。

招股書顯示,2021財年-2023財年,ARM營收分別為20.27億美元、27.03億美元、26.79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3.88億美元、5.49億美元、5.24億美元。由于智能手機、PC等產品需求低迷、銷量走低,也傳導至上游的ARM,影響了其在2023財年的業(yè)績增長。

這一行業(yè)趨勢仍在繼續(xù)影響ARM。在截至6月30日的2024財年第一財季(即今年第二季度),ARM營收為6.75億美元,同比下降2.5%;凈利潤為1.05億美元,同比大幅減少53%。

ARM產品除了全球最廣泛使用的CPU架構,還提供與CPU共同部署的GPU、系統IP、計算平以及開發(fā)工具和軟件等。該公司主要以提供許可和版稅兩種模式來收錢,前者按IP授權次數收費,后者按制造的芯片數量和銷量收費,其中版稅是核心營收來源,如2023財年版稅收入在公司營收占比就達到63%。

ARM在芯片架構市場形成的絕對領導地位離不開其在研發(fā)上的持續(xù)投入。最近三個財年,ARM研發(fā)費用分別為8.14億美元、9.95億美元、11.33億美元,占同期年營收的40%、37%、42%,超過其不少客戶公司投入占比。

目前,ARM在英國、歐洲、北美、印度和亞太地區(qū)設有全球運營和研發(fā)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ARM全球擁有5963名全職員工,其中約80%的員工專注于研究、設計和技術創(chuàng)新,獲得約6800項專利,并擁有約2700項專利申請。

中國貢獻25%營收,曾賣身英偉達未果

在ARM的全球市場中,中國市場也極其重要,其擁有全球最多的智能手機用戶。據招股書,2021財年-2023財年,ARM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分別為20%、17%、25%,包括直接營收和來自與ARM中國的關系的營收。

ARM在中國的營收主要來自國內半導體公司和制造商,它們在芯片和終端產品中使用ARM的產品。ARM中國則是ARM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渠道,是向中國客戶轉授ARM IP許可的獨家分銷商。

ARM中國即為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安謀科技),其是ARM最大單一客戶。2022財年和2023財年,ARM前五名客戶合計分別貢獻56%和57%的收入,其中安謀科技分別占比18%和24%。

值得一提的是,安謀科技還曾多次上演控制權爭奪戰(zhàn)。最早是在2020年6月,ARM聯合厚樸投資以安謀科技時任CEO吳雄昂危害公司發(fā)展和股東利益為由,對其進行了罷免。去年4月,雙方矛盾升級,吳雄昂再遭罷免,并聘請了新的CEO。隨后安謀科技管理層和400多名員工發(fā)布聯名信,反對軟銀奪取安謀科技控制權,成為軟銀推動ARM上市的一大變數。

安謀科技是中外合資的獨立企業(yè)法人,成立時中方控股51%,外方持股49%。但在2022年3月,ARM將其持有的安謀科技的全部股權出售給軟銀控股實體Acetone,作價約9.3億美元,軟銀取代ARM成為最大單一股東,并試圖謀求對安謀科技的控制權。

該交易完成后,軟銀Acetone持有安謀科技約48%的股份,而ARM擁有Acetone約10%的無投票權權益;約35%的股權由厚樸投資間接擁有,約17%由其他中方持有。關于安謀科技的控制權爭奪似乎也告一段落,ARM在招股書中明確,ARM和軟銀都無法控制安謀科技的運營,安謀科技保持獨立運營。

不過,招股書提到,吳雄昂及控制實體在中國法院發(fā)起了幾起訴訟,尋求挑戰(zhàn)安謀科技治理和董事會的行為。目前,這些訴訟在初審法院得到了對安謀科技有利的解決,但可上訴。如果后續(xù)訴訟不利,可能會對安謀科技的管理結構,以及經營等產生影響。

此外,在此次獨立上市之前,軟銀還曾計劃將ARM賣給英偉達。ARM最早曾于1998年在倫敦和納斯達克上市,2016年9月被軟銀以320億美元收購并私有化,并以80億美元的價格將ARM約25%的股份出售給了旗下軟銀愿景基金。

在多次推動ARM上市無果后,軟銀急于脫手變現。2020年9月,英偉達計劃以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但隨后多家科技公司包括英特爾、高通、微軟、谷歌、三星、亞馬遜、特斯拉等反對這筆交易,認為會破壞ARM的獨立性。

盡管英偉達承諾多項舉措,試圖打消外界和監(jiān)管對ARM中立性的擔憂,但最終還是未能獲得監(jiān)管機構批準。去年2月,英偉達宣布終止收購ARM,并為此付出12.5億美元的代價。同時,軟銀宣布將在今年3月前完成ARM的獨立IPO,但或因控制權爭奪事件而被迫延遲。

值得注意的是,軟銀近期還以略高于640億美元的估值從旗下愿景基金手里買回了ARM 25%的股份,對應股份價值160億美元,使愿景基金及其背后的投資者在ARM上的盈利翻倍。

外界分析稱,本次軟銀從愿景基金購買ARM股份,實際上是從中東投資者手中買回股份,安撫長期承擔愿景基金巨虧的中東LP們,包括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穆巴達拉投資公司等。如果9月ARM上市時估值沒有達到640億美元,軟銀自身將承擔損失。

面對人工智能算力浪潮,作為CPU芯片架構領導者的ARM也在積極布局。該公司表示,CPU在AI系統中至關重要,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這些算法的低功耗加速將受到高度重視。

為此,ARM在公司產品中添加了新的功能和指令來加速AI和機器學習算法,并與谷歌、Meta、英偉達等公司合作,部署ARM技術來運行AI工作負載。但在英偉達借助GPU壟斷AI算力市場的情況下,ARM能否抓住這一波AI浪潮機遇還存在不確定性,而這或也將影響其上市后的業(yè)績和估值。

責任編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