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業界 >  >> 
養老服務 各國探索新方式 “多代屋”增進代際交流

時間:2022-01-21 13:32:58    來源:城市金融報

提升老人自理能力、關懷老人情感需求、提供多樣服務、推動科技助老……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各國從自身實際出發,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踐行積極老齡觀,探索健康老齡化新方式。

德國——

“多代屋”增進代際交流

帕滕森是德國漢諾威南部的一個小鎮,人口僅1.3萬。早晨,鎮上的一棟別墅中,幾位退休老人正圍坐在客廳的桌邊打牌,樓下的托兒所則不時傳來孩子們陣陣的歡笑聲。

這是德國“多代屋”的一個典型場景。這里既是幼兒園,也是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有時還充當年輕人的“教育中心”和“咨詢處”。在這里,老年人義務為托兒所的孩子們讀書,給予來訪的年輕人中肯的生活建議;小朋友耐心陪伴老人,青年學生則利用業余時間教老人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瑪麗亞從64歲起和丈夫羅瑟開始頻繁造訪這個“多代屋”。當時,他們剛痛失愛女。這對夫婦表示:“相較于心理咨詢,我們更愿意來這里和年輕人待在一起。”

數據顯示,2020年,德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21.8%,且一人戶比例不斷上升,每3個老人中就有一人獨居。在85歲以上的人口中,一人戶比例甚至高達58%。德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家人照顧、居家護理、入住專業退休社區或老人院等形式。據調查,大部分德國民眾希望盡可能居家養老。獨居人口的不斷增加給居家養老模式帶來新的挑戰。

為此,德國政府和社會不斷探索,出現了老人和年輕學生共居的“家政換房租”、多位老人合租的“互助公寓”等諸多創新方式。其中,“多代屋”計劃已成為德國應對老齡化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該計劃由德國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于2006年推出,2012年更新二代計劃。目前,全德約有534個“多代屋”,覆蓋所有市鎮。大約2萬名各年齡段的志愿者參與到這一計劃中,成為“多代屋”的中堅力量。

“多代屋”大多設在聯排別墅等建筑中,一般包括老人活動中心、托兒所、小餐廳或咖啡廳等,還提供購物、清潔、餐飲、護理等服務。在為老人豐富居家生活、加強社會融入的同時,該計劃還旨在促進代際交流,將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族群的人聚在同一屋檐下,強化社會團結互助的氛圍。據調查,大約3/4的“多代屋”實現了增進老年人與年輕人代際交流的目標。

德國政府還鼓勵不同地區的“多代屋”根據當地特色和老年人需求,組織有針對的服務和活動。一些“多代屋”引入閱讀、寫作和數學等主題工作坊,為來訪的人們開展相關技能培訓。2020年,參與這一項目的“多代屋”為人們提供了超過900個學培訓機會,成為當地居民的學場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多代屋”還為老年人等提供電話學、戶外散步學、網絡虛擬展覽、視頻咨詢等遠程活動,持續維系為老年人搭建的社交網絡。

韓國——

各類服務機構提供多元選擇

每天早上8點多,一輛面包車都會準時駛入筆者所在的小區,將83歲的金益潤老人接至老人托管中心。就像幼兒園的接送一樣,這是韓國老人托管中心提供的接送服務。金益潤幾年前中風導致行動不便,為了減輕老伴的負擔,他選擇去老人托管中心接受照顧。“那里有各種運動課程,有助于中風的康復。”金益潤說。

年來,隨著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不斷擴大,韓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老年福利機構,有幾類養老服務機構正流行起來。對于需要專人看護的老人來說,老人托管中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以私立為主,在韓國加入長期療養保險的老年人就可申請“入托”。每個托管中心提供的服務各有不同,一些只提供照看服務,一些則會組織老人做游戲、體操、手工等不同活動。數據顯示,首爾有168個認證的優質老人托管中心,這些中心的運營時間會延長至每日22時,優先錄取低收入人群。

以韓國最大的老年綜合福利中心——光州老年人健康中心為例,它覆蓋約145萬老年人口,60歲以上的光州市民均可成為會員,年會費僅為5000韓元。該中心共有4個館,總面積達2萬方米,各類閱讀、文藝和體育設施一應俱全,還有80多個免費授課項目。中心專門設有咨詢室為老人提供心理或其他問題咨詢,還為有工作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心由光州市政府出資設立并運營,同時接受捐贈和志愿者服務。

此外,韓國各級政府目前正積極推進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安心中心。據統計,2020年韓國65歲以上老人的認知障礙患病率為10.33%。這些安心中心由政府建設運營,有的依托公立醫院,有的單獨建立機構,負責登記統計老年認知障礙患者信息,向患者家庭提供多種幫助。6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費在此接受早期認知健康狀態診斷,獲得認知障礙預防輔導,如發現有認知障礙傾向可及時轉到醫院進行治療。安心中心還負責向社會宣傳老年認知障礙問題知識,招募陪伴志愿者。目前,僅首爾就有31個老年認識障礙安心中心。荷蘭——

生命公寓“背著手提供服務”

“好的,我會準時到。”阿爾伯特·范登伯格放下電話,告訴筆者一會兒要去圖書館做志愿工作。這讓筆者有些驚訝,因為范登伯格今年已75歲,5年前因遭遇車禍,大腦受到損傷,才搬到這個生命公寓生活。

“在這里,我算年齡小的,鄰居們大都在80歲以上。”看到筆者吃驚的表情,他解釋說,只要能自理,大家都盡量自己解決問題,還會承擔一些志愿者工作。

范登伯格居住的阿克羅波利斯生命公寓位于荷蘭鹿特丹,建于1978年,是荷蘭第一家生命公寓。公寓一共有600多套房間,分為一居室和兩居室兩種,專供老人居住。與傳統養老機構不同,生命公寓是開放式經營的,無論是否住在公寓,都可以自由出入。公寓位于一片成熟社區內,緊鄰住宅區,外出購物、散步都很方便。公寓外設有花園、開心農場和一些室外活動場所,老人可以外出賞花,與小動物親密接觸。一樓大廳看上去就像一條迷你商業街,有餐廳、酒吧、超市、理發店、洗衣點、棋牌室等,為居住老人和來訪客人提供服務。

荷蘭養老專家漢斯·貝克教授是生命公寓的首倡者,他說,傳統養老機構把服務重心放在治病上,目標是讓老人延年益壽。不過,很多疾病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出現的,如同機器的自然磨損。

“由于很多老年病是生理機能衰退引發的,因此養老機構可以把減緩老人生理機能衰退作為重中之重。”貝克進一步解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過度護理只會加速機能衰退,生命公寓把“用進廢退”的科學理念運用到公寓管理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據介紹,生命公寓按照生活自理能力把老人分為完全不能自理類、半自理類和自理類三大類,不同類別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員。完全不能自理類老人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由專業醫護人員照顧;半自理類老人有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由公寓的日常管理服務人員照料,并輔助一些醫療人員;自理類老人不僅自己打理日常生活,還經常作為志愿者幫助半自理老人。

筆者看到,許多半失能老人坐著電動輪椅或推著助動器從樓上的公寓來到餐廳,點餐、取餐、用餐、上洗手間全部自己完成。有護理人員在幾米外觀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主動伸出援手。貝克把這種工作方式概括為“背著手提供服務”。他說,工作人員在這里的主要任務不是照顧老人,而是創造條件讓老人盡可能自理,以避免機能退化。“不要照顧老人,但協助他們自己照顧自己”已內化為工作人員的工作準則。

由于大部分工作由老人自己完成,生命公寓的運營成本大多比傳統養老機構低。而且面向社會開放公寓服務設施,運營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老人們在積極參與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在開放式的泛家庭文化氛圍中遠離了孤獨,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據介紹,發展至今,荷蘭已有30多家生命公寓,成為其標準養老模式,并被相繼引入日本、韓國、丹麥、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多個國家。 張慧中 張 悅

關鍵詞: 養老服務 健康老齡化 養老服務體系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