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業界 >  >> 
消費點評豈能被商業利益綁架 動真格才能見實效

時間:2022-02-10 08:44:04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消費者應自覺抵制商家的拉攏腐蝕,不為“好評返現”“折扣券”等所動。否則,就可能導致互相欺騙,并最終傷害到自己。

“又踩雷了!”提起最打卡的網紅西餐廳,合肥市民謝宇就搖頭。春節期間跟相親對象第一次見面,他特意在點評類臺選了家高分餐廳,“沒想到菜不好吃,環境還特別嘈雜,和臺上的評價相差甚遠。讓我好沒面子。”年來,有關部門多次開展打擊刷單炒信、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一些點評類臺也出手整治刷分控評等流量造假問題,但刷分控評等亂象依然難以根除,手段花樣百出,坑了顧客、亂了市場、苦了商家。(據2月8日《北京青年報》報道)

如今,不少消費者在餐飲消費前,總會看看點評軟件,或為挖掘此前沒發現的“寶藏店鋪”,消費到好喝好吃的飲食,享受到優質就餐環境和服務;或為避免消費中遇到各種“坑”。可以說,對消費過的餐飲店,消費者在點評類臺真心實意地打分評價,既是為他人提供“消費指南”“避坑寶典”,也是對餐飲商家的自發監督。正因如此,餐飲商家格外重視消費者的點評。畢竟,“用戶體驗”的好壞,直接影響其他用戶是否前來消費,以及消費過的用戶能否成為回頭客。

餐飲商家重視消費點評,當然是好事,可以倒逼自身改善服務、提升品質,畢竟誰都想成為“高分商家”“必吃店鋪”。但問題的關鍵是,好點評應該“取之有道”——通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環境潔凈、服務周到等換來。而不是打“人情牌”,給顧客“送福利”,誘惑消費者給出好評;也不是依靠第三方機構刷分控評,以提高評分、優化評論;更不是與臺合作,協助商戶作弊,提升店鋪評級,獲得更多流量。一句話,餐飲消費點評不應被商業利益所綁架和扭曲。

當餐飲點評生態被“玩壞”,消費點評淪為商業利益的奴隸,所謂的“用戶體驗”就變成了虛假體驗,其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向消費者傳遞的是虛假信息,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另一方面,對同行業經營者構成不正當競爭,危害市場競爭秩序。《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銷售狀況、用戶評價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從長遠看,明碼標價的消費點評也會給臺帶來信任危機,不利于互聯網經濟發展。互聯網經濟具有遠程、虛擬等特點,信用體系建設尤為重要,而刷分控評、刷單炒信等亂象,會破壞互聯網經濟的信用體系。正因如此,《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臺經營者應當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銷量、信用等向消費者顯示搜索結果,搜索結果應真實、全面、客觀,不應被商業利益扭曲。網絡消費的搜索生態應如此,點評生態也應當如此,從而形成健康的評價體系和制約機制。

要讓餐飲消費點評走向健康,有關部門就要嚴厲開展打擊刷單炒信、虛假宣傳等行動。鑒于刷分控評隱蔽強,監管部門要創新監管方式,通過大數據技術、算法識別等手段開展調查取證;鑒于編造用戶好評、虛構交易量等都是在臺進行,監管部門應倒逼臺負起主要責任,加強日常管理,優化產品與算法,避免“劣驅逐良”,對協助商戶作弊特別是付費刪差評的臺也要抓抓典型,予以處罰。動真格才能見實效。

對商家來說,堅守法律底線和商業倫理才是王道,吹噓得再天花亂墜,也幫不了垃圾產品,與其“別人都刷自己也刷”,不如將相關線索向有關部門和臺舉報。消費者也不要輕信所謂的“高分商家”“必吃店鋪”,對這種“用戶體驗”認真,你就輸了。在提高自身鑒別能力的同時,消費者應自覺抵制商家的拉攏腐蝕,不為“好評返現”“折扣券”等所動。否則,就可能導致互相欺騙,并最終傷害到自己。(何勇海)

關鍵詞: 3·15觀點 電子商務平臺 好評返現 折扣券

X 關閉

X 關閉